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印度犀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外形特征

印度犀(獨角犀)是一種最原始的犀牛,皮膚有又硬又黑呈深灰?guī)ё仙?,上面附有鉚釘狀的小結(jié)節(jié);在肩胛、頸下及四肢關(guān)節(jié)處有寬大的褶縫,使身體看起來就像穿了一件盔甲。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堅硬,所以人們又稱之為“大獨角犀?!?。

印度犀體型龐大,是最大的犀牛。體長3.5-3.9米;體重1200-3000公斤;肩高1.65-2.05米,是現(xiàn)存所有犀牛中平均高度最高的。印度犀身上有明顯的皮褶,皮上還有許多圓釘頭似的小鼓包,好像披著一層厚厚的鎧甲,但皮褶之間的皮膚卻很細(xì)嫩,容易受到蚊蟲叮咬,因而它們幾乎每天都進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蟲叮咬。

成年印度犀牛體型龐大,頭體長3.2-3.8米(有4.2米的紀(jì)錄);肩高1.6-1.86米,是所有犀牛中平均身高最高的;體重1600-2200公斤。印度犀身上有明顯的皮褶,皮上還有許多圓釘頭似的小鼓包,好像披著一層厚厚的鎧甲,但皮褶之間的皮膚卻很細(xì)嫩,容易受到蚊蟲叮咬,因而它們幾乎每天都進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蟲叮咬。 印度犀牛鼻上只有一只角,是世上體型最大的大單角犀牛,雄性鼻子前端的角又粗又短,而且十分堅硬,所以人們又稱之為“大獨角犀牛”11

生活習(xí)性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覓食草、蘆葦和細(xì)樹枝等。印度犀牛奔跑時速最高可達55公里,而且擅長游泳。印度犀牛視力不佳,但聽覺和嗅覺都極其靈敏。 性情暴躁,敢于襲擊小個體和未成年的亞洲象,有主動傷人的紀(jì)錄,是很具攻擊性的犀牛(在北京動物園,曾有過獸舍拉門的螺絲掉落,致使印度犀與黑犀合籠,并將黑犀咬死的事件)。

印度犀牛單獨生活,主要在清晨和傍晚覓食草、蘆葦和細(xì)樹枝等,覓食時它們一次能吃下50磅的植物。印度犀牛奔跑時速可達55公里/小時,并且游泳技能優(yōu)秀。它們幾乎每天都進行泥浴,清除并防止蚊蟲叮咬。印度犀牛的聽覺和嗅覺都極佳,而視力相對較差。性情暴躁,有傷人紀(jì)錄11

生長繁殖雄性的印度犀在九歲達到性成熟期,而雌性則在五歲就達到,一般在6-8歲產(chǎn)下第一胎。孕期為16個月,每胎產(chǎn)一仔,斷奶期為18個月,繁殖間歇期約為三年。新生幼犀體長1-1.2米,肩高約60厘米,體重約65公斤,幼犀每天可增重2-3公斤,約兩歲斷乳。一般壽命35-45年之間,壽命最長超過50年。

雄性的印度犀牛在九歲達到性成熟期,而雌性則在五歲就達到,一般在6-8歲產(chǎn)下第一胎。孕期為16個月,每產(chǎn)一仔,斷奶期為18個月,繁殖間歇期約為三年。新生幼犀體長1-1.2米,肩高約60厘米,體重約65公斤,幼犀每天可增重2-3公斤,約兩歲斷乳。壽命可達50年11

棲息環(huán)境印度犀單獨生活,喜歡棲息在高草地、蘆葦?shù)睾驼訚刹菰貐^(qū)11

分布范圍印度犀牛在歷史上曾經(jīng)居住于巴基斯坦到緬甸的廣大地區(qū)。印度犀現(xiàn)在生長于尼泊爾、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國、不丹五國。

甚至在在中國境內(nèi)廣泛分布。但由于人類居住地的擴大,分布范圍大大收縮,目前只在印度東北部和尼泊爾境內(nèi)少量存在。歷史上,托馬斯·C·捷爾頓曾于1874年這樣描寫這種印度的哺乳動物:“這種巨大的犀牛居住于喜馬拉雅山的尼泊爾山腳。它在西藏地區(qū)的東部比西部分布更為廣泛,在阿薩姆(印度東北部一邦)是種群最為繁盛?!?/p>

約一個世紀(jì)前,印度犀牛剩不到200頭存活于阿薩姆邦。經(jīng)過保育后,2010年,約有2700余頭,其中四分之一被限制在印度北部和鄰近尼泊爾的十個小型保留區(qū)內(nèi),其余約2000頭幾乎生活在布拉馬普得拉河上的加濟蘭加國家公園內(nèi)。

造成印度犀日益減少的原因有盜獵,棲息地的消失和種群的分離。

犀牛的最大威脅是人類。由于國際市場還是對犀牛角有所需求,盜獵者因此可獲得非常高的經(jīng)濟利益。在中國大陸、臺灣、韓國和一些東亞國家,犀牛角被制成傳統(tǒng)藥材。阿拉伯國家把犀牛角看作社會級別的象征;在也門和阿曼,犀牛角被用來制作儀式上使用的匕首手柄。在整個80年代,許多盜獵者為了利益不惜任何手段,黑犀牛的數(shù)量因此而銳減。從1981到1987年,95%的坦桑尼亞黑犀牛倒在了盜獵者的槍下,數(shù)量從3000減到100只。由于市場日漸興旺,犀牛總是會處于盜獵的威脅之下。棲息地的消失由于人口的增長,犀牛的棲息地日益縮小。在亞洲,因農(nóng)業(yè)和人類定居而對雨林的破壞也正在大幅度地摧毀犀牛的棲息地。種群的分離人類占據(jù)了越來越多的林地,犀牛群特別是亞洲犀牛,被村莊和農(nóng)場分離。這導(dǎo)致很小部分的犀牛群獨自生活和近親繁殖,基因弱化和出生缺陷。

保護級別印度犀牛被國際自然與自然資源保護聯(lián)合會(IUCN)列在瀕危物種紅皮書中。由于偷獵行為屢禁不止以及印度犀牛的自然棲息地遭到人為破壞,2012年世界上印度犀牛的數(shù)量大約有3000只左右,它們生活區(qū)域也被限制在印度北部的阿薩姆邦和鄰國尼泊爾的一些地區(qū)。

印度犀屬于易危珍稀類保護動物,全世界現(xiàn)存3200頭左右,但仍是亞洲數(shù)量最多的犀牛。

印度東北部阿薩姆邦的卡齊蘭加森林公園生活著1600余頭獨角犀,被公認(rèn)為“獨角犀的樂園”。印度犀被列入一類保護珍稀野生動物名單??R蘭加國家森林公園緊鄰我國西藏,北依雅魯藏布江,南瀕孟加拉灣,擁有廣闊的熱帶草原和叢林,特別適宜印度犀繁衍生息。自森林公園成立后,印度犀得到了有效的保護,數(shù)量日漸增多。

世界自然保護聯(lián)盟紅色名錄列為:易危(2012年)

列入《華盛頓公約》CITES附錄:Ⅰ保護動物,中國暫無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