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長石(sanidine)長石族礦物,正長石的一個亞種,以鉀長石分子為主要組成,但也含較多的鈉長石分子(可達50%),偶爾也含bao(5%以下),是正長石的高溫變種。單斜晶系。晶體常沿{010}發(fā)育成板狀(這是與冰長石明顯不同的一大特征)。
簡介通常無色,透明如水。光軸角,有的更小,以致接近一軸晶,而與它相似的冰長石則具有大得多的光軸角。透長石是高溫條件下結(jié)晶、在驟冷情況下保存的變種。主要產(chǎn)于酸性和堿性噴出巖中。一些含有鱗片狀金屬礦物的透長石是日光石寶石的主要來源。另外,也有少數(shù)透明晶體,可直接用作寶石。
一種堿性長石,鉀長石(鋁硅酸鉀,K[AlSi3O8])的高溫形態(tài),是正長石的同質(zhì)多象變體,也通稱正長石。
有時產(chǎn)在地表巖石中,在酸性火山巖中呈無色或白色的玻璃狀透明晶體。由于地殼中的透長石是快速冷卻的(它的結(jié)構(gòu)只在700℃〔1,300℉〕以上穩(wěn)定),因此鋁原子和硅原子在晶體格架中呈無序分布。鋁硅酸鉀的各種形態(tài)有一個完整的有序的變化,即從高溫透長石(極高溫形態(tài))的完全無序分布,經(jīng)過透長石,隨后經(jīng)過正長石,直到鉀微斜長石完全有序分布。
透長石和鈉長石可相互代換,形成各種中間礦物,如歪長石。歪長石這個名稱用來指在高溫鈉長石-透長石系列中鋁硅酸鉀含量小于40%的中間成員,歪長石常呈晶體狀,產(chǎn)在富鈉的火山巖中,如西西里西南部潘泰萊里亞(Pantelleria)安山熔巖中。其他產(chǎn)地有坦桑尼亞、肯尼亞、美國黃石公園和德國萊茵蘭1。
品種特性晶系及結(jié)晶習性正長石、透長石為單斜晶系,其他為:斜方晶系,常呈板狀、雙晶發(fā)育。斜長石發(fā)育聚片雙晶,鉀長石發(fā)育卡氏雙晶和格子狀雙晶。
物理及光學性質(zhì)1、解理及斷口:兩組完全解理,{001}和{010},夾角近于90°,斷口多為不平坦狀和階梯狀。
2、硬度:摩氏硬度為6-6.5。
3、密度:2.30-2.70g/cm3因成分、品種不同而異。
4、光澤及透明度:玻璃光澤,解理而上可呈珍珠光澤,透明至不透明。
5、顏色:無色、白色、綠色、藍綠色、褐、灰黑色等,與含的微量成分及包裹體有關。
6、光性:非均質(zhì),堿性長石為二軸晶負光性,斜長石為二軸晶正光性。
7、多色性:無或弱。
8、發(fā)光性:無或粉紅色、橙紅色。
9、吸收光譜:多或無特征吸收,黃色正長石可具420nm、480nm寬吸收帶。
10、折射率和雙折射率:RI:1.52-1.57,DR:0.006-0.011因品種不同而異。
包裹體固相、無液相包裹體,月長石中常見“蜈蚣”狀包裹體,由兩組近于直角的解理構(gòu)成,拉長石中常見多組定向排列的針狀或板狀包裹體,日光石中的赤鐵礦薄片,天河石中可見兩組近于直角的解理,網(wǎng)狀或格子狀分布,蠕蟲狀白色色斑。
殊光學效應1、月光效應:月光石有各種顏色,無色、白色、粉紅色、橙黃、黃色、綠色、褐色及灰色。紅色的色調(diào)是由針鐵礦(氧化鐵)包裹體所造成。顏色以白色內(nèi)有藍色光彩的價值為高,這種月光效應是由正長石母體與其所包含的鈉長石的交互薄層對光干涉的差異所造成的。鈉長石晶體非常小且互層很薄時,則產(chǎn)生藍色;納長石晶體粗大且呈板狀,則顯白色閃光。
2、貓眼效應:當長石中含有大量而平行排列的管狀包體時,當加工取向正確時,可磨出貓眼效應。
3、格子狀或斑紋狀顏色:天河石,指含有微量元素Pb、Sr的綠色或藍綠色的微斜長石兩種。天河石是以鉀長石為主的鉀長石和鈉長石的固溶體,當溫度降低時,鈉長石從鉀長石中出熔,所以在低溫中穩(wěn)定。
4、砂金效應或日光效應:日光石是一種含赤鐵礦或針鐵礦包裹體的長石,這些包裹體反射出相互平行的光線,而顯出一種金黃色到褐色色調(diào)的火花閃光,常稱“砂金石”閃光效應。
5、暈彩效應:具變彩的拉長石由兩種長石相的超顯微連生體所構(gòu)成,一部分是低鈉長石結(jié)構(gòu)的純鈉長石,另一部分為富鈣的斜長石。在特定方向觀察可見帶有藍色、綠色、紫色、黃色等色彩,也稱“光譜石”。產(chǎn)于芬蘭具鮮艷的暈彩效應的拉長石亦爾光譜石2。
產(chǎn)地介紹冰長石主要產(chǎn)于低溫熱液巖脈中。透長石則是高溫下結(jié)晶的產(chǎn)物,主要產(chǎn)于粗面巖、響巖、石英二長安巖、鉀質(zhì)流紋巖、中酸性凝灰?guī)r中,多呈斑晶產(chǎn)出。產(chǎn)地主要為斯里蘭卡、緬甸、印度、澳大利亞馬達加斯加、坦桑尼亞、美國和巴西。它是一種典型的低溫熱液礦物,它不僅是一種研究礦床成因的標型礦物,而且還是一個尋找低溫熱液型金礦床的標志產(chǎn)物,在金礦找礦中具有重要的標志作用2。
區(qū)分方法屬于KALSi3O8(Or)-NaALSi3O8(Ab)類質(zhì)同象系列的長石礦物的總稱。此系列在常溫下為一不完全系列,隨溫度的增高混溶度增大,至大約700℃以上形成完全系列。屬于這一系列的礦物有透長石、正長石、微斜長石、鈉長石和歪長石。前三者是KAlSi3O8的同質(zhì)多象變體,統(tǒng)稱為鉀長石。透長石在巖漿中結(jié)晶,并隨巖漿噴發(fā)至地表或侵入于近地表的地殼淺處,經(jīng)歷了快速冷卻過程,常含有較多的Ab分子。正長石和微斜長石往往含少量的Ab分子,并有少量Fe3+以類質(zhì)同象替代Al3+的形式存在。歪長石是Ab組分90~63摩爾%的Ab和Or組分的固溶體混晶,可含少量An組分,其量隨歪長石中Ab組分的增高而增加。鈉長石則是NaAlSi3O8的端員礦物,Ab>90摩爾%。
堿性長石中鋁與硅的原子數(shù)之比為3:1,結(jié)構(gòu)中每4個硅(鋁)氧四面體中有3個為硅所占據(jù),還有一個為鋁所占據(jù)。微斜長石屬三斜晶系,在其結(jié)構(gòu)中有4種不同的硅(鋁)氧四面體位置,分別記為T1O、T1m、T2O和T2m。鋁在這4種位置上的占位率(在某一位置中出現(xiàn)的幾率)依次以t1O、t1m、t2O和t2m表示。微斜長石中的鋁的占位情況可用t1O>t1m>t2O=t2m表示。如果鋁只占據(jù)T1O位置,而在其余位置上都不出現(xiàn),即t1O=1,t1m=t2O=t2m=0,此種微斜長石稱為最大微斜長石。其他t1O≠1的微斜長石稱為中微斜長石。對透長石和正長石而言,鋁在兩種T1位置上的占位率相等,在兩種T2位置上也相等,因而T1和T2位置都不再有O位和m位之分,晶體呈單斜對稱。按鋁在兩個T1位置的占位率2t1的值,將單斜鉀長石分為:高透長石0.5≤2t1≤0.667;低透長石0.66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