矽孔雀石,一般為艷綠色或藍色的外殼,或為細密的葡萄狀組群。與石英或蛋白石共生的晶體較常用于珠寶中。1
晶系及形態(tài)晶系不祥,通常為標準膠體。呈蛋白石一樣或瓷釉一樣的塊狀,具鍾乳狀,有時多孔狀的表面,也有為土狀塊。2
光澤非金屬光澤,常為玻璃光澤,閃亮像搪瓷。少數現(xiàn)蠟狀光澤或無光澤。 。
硬度2—4
顏色綠色或藍色,有時成褐色或黑色
條痕淺絳色或淺藍色
斷口貝殼狀
比重2-2.2 輕
其它性質性脆3
試驗閉口管仲燒之析出水分,并且變黑。不熔融,燒時火焰呈翠綠色。和以碳酸鈉在木碳塊上吹燒,成具展性的金屬小銅球。HCl內分解,析出粉末狀二氧化矽。
鑒別特征外觀呈膠狀塊體,淺藍綠色和硬度低為其特征之點。矽孔雀石較綠松石及蛋白石軟,與孔雀石則由加酸不起泡沸作用,可以區(qū)別。
產狀及產地矽孔雀石屬于次生成因,為銅礦床氧化帶的標準礦物,主要分布于氣候干熱的地區(qū)。伴生礦物常為孔雀石、石青、氯銅礦等各種次生銅礦物及褐鐵礦等。在廢棄的老礦坑中,因中和作用也可由溶液中生成矽孔雀石,附著于礦坑壁上。
用途制作裝飾品用,量多時也可用作煉銅的礦。4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屈明 - 副研究員 - 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