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面蝕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面蝕,又稱片蝕或片狀侵蝕,是坡地表層土壤比較均勻的流失的現(xiàn)象,主要包括濺蝕,片蝕和細溝侵蝕三種形式。主要發(fā)生在沒有植被或植被稀少的坡地上。1

釋義面蝕(surface erosion)全稱“面狀侵蝕”,亦稱“片蝕”。在缺乏植被的緩坡地面上,一遇陣雨,表層土壤均勻地受到沖刷,隨水流失的現(xiàn)象,面蝕的速度雖較緩慢,但流失的是表層肥沃的土壤,且分布面廣,土壤侵蝕量很大,表土損失量每年可達0.1~15 mm,對農業(yè)生產的影響較大,也是河道中泥沙的主要來源。面蝕如不及時治理,還可能發(fā)展成為溝蝕。2

分類根據侵蝕方式和表現(xiàn)形態(tài), 面蝕可以分為5類:

1.雨滴擊濺侵蝕,簡稱濺蝕

2.層狀 面蝕

3.細溝狀 面蝕

4.砂礫化 面蝕

5.鱗片狀 面蝕

面蝕過程面蝕有三個基本過程:

(1)土粒的分散主要由濺蝕完成;

(2)土粒的搬運主要由當降雨強度超過土壤滲透率時所形成的坡面漫流(稱片流或層流)所帶走,這種片流并不是深度均勻的薄層水流,實際上是不固定的、交織起來的微小股流的聯(lián)合體。由片流帶走坡面的土壤是比較均勻的一片或一層,故稱片狀侵蝕或層狀侵蝕;

(3)片流逐漸發(fā)展形成細溝,侵蝕比片蝕更嚴重。面蝕還包括鱗片狀侵蝕、、沙礫化面蝕、淋溶侵蝕等。1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郝慶菊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