藥食兩用食物即既可以作為可口的食品食用,又能夠當做藥材治病的食物。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龍眼肉、山楂、烏梅、核桃、杏仁、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們既屬于中藥,有良好的治病療效,又是大家經(jīng)常吃的富有營養(yǎng)的可口食品。藥食兩用的中藥名單84種,這84種中藥,既可以作為食品用,也可以作為藥品用,是進行食品或保健食品開發(fā)的重要原料。
藥食同源中藥與食物的關系是――藥食同源。大家知道,中醫(yī)治病最主要的手段是中藥和針灸。中藥多屬天然藥物,包括植物、動物和礦物,而可供人類飲食的食物,同樣來源于自然界的動物、植物及部分礦物質,因此,中藥和食物的來源是相同的。有些東西,只能用來治病,就稱為藥物,有些東西只能作飲食之用,就稱為飲食物。但其中的少部分東西,既有治病的作用,同樣也能當作飲食之用,叫做藥食兩用。由于它們都有治病功能,所以藥物和食物的界限不是十分清楚的。比如橘子、粳米、赤小豆、龍眼肉、山楂、烏梅、核桃、杏仁、飴糖、花椒、小茴香、桂皮、砂仁、南瓜子、蜂蜜等等,它們既屬于中藥,有良好的治病療效,又是大家經(jīng)常吃的富有營養(yǎng)的可口食品。知道了中藥和飲食物的來源和作用以及二者之間的密切關系,我們就不難理解藥食同源的說法了。
中藥與食物的共同點:可以用來防治疾病。
它們的不同點是:中藥的治療藥效強,也就是人們常說的“藥勁大”,用藥正確時,效果突出,而用藥不當時,容易出現(xiàn)較明顯的副作用;而食物的治療效果不及中藥那樣突出和迅速,配食不當,也不至于立刻產(chǎn)生不良的結果。但不可忽視的是,藥物雖然作用強但一般不會經(jīng)常吃,食物雖然作用弱但天天都離不了。我們的日常飲食,除供應必需的營養(yǎng)物質外,還會因食物的性能作用或多或少的對身體平衡和生理功能產(chǎn)生有利或不利的影響,日積月累,從量變到質變,這種影響作用就變得非常明顯。從這個意義上講,它們并不亞于中藥的作用。因此正確合理地調配飲食,堅持下去,會起到藥物所不能達到的效果。
藥食兩用藥食兩用的中藥名單84種,這84種中藥,既可以作為食品用,也可以作為藥品用,是進行食品或保健食品開發(fā)的重要原料。
|| ||
保健中藥
|| ||
保健食物聰耳(增強或改善聽力)類食物:蓮子、山藥、荸薺、蒲菜、芥菜、蜂蜜。
明目(增強或改善視力)類食物:山藥、枸杞子、蒲菜、豬肝、羊肝、野鴨肉、青魚、鮑魚、螺螄、蚌。
生發(fā)(促進頭發(fā)生長)類食物:白芝麻、韭菜子、核桃仁。
潤發(fā)(使頭發(fā)滋潤、光澤)類食物:鮑魚。
烏須發(fā)(使須發(fā)變黑)類食物:黑芝麻、核桃仁、大麥。
長胡須(有益于不生胡須的男性)類食物:鱉肉。
美容顏(使肌膚紅潤、光澤)類食物:枸杞子、櫻桃、荔枝、黑芝麻、山藥、松子、牛奶、荷蕊。
健齒(使牙齒堅固、潔白)類食物:花椒、蒲菜、萵筍。 輕身(消肥胖)類食物:菱角、大棗、榧子、龍眼、荷葉、燕麥、青粱米。
肥人(改善瘦人體質,強身壯體)類食物:小麥、粳米、酸棗、葡萄、藕、山藥、黑芝麻、牛肉。
增智(益智、健腦等)類食物:粳米、蕎麥、核桃、葡萄、菠蘿、荔枝、龍眼、大棗、百合、山藥、茶、黑芝麻、黑木耳、烏賊魚。
益志(增強志氣)類食物:百合、山藥。
安神(使精神安靜、利睡眠等)類食物:蓮子、酸棗、百合、梅子、荔枝、龍眼、山藥、鵪鶉、牡蠣肉、黃花魚。
增神(增強精神,減少疲倦)類食物:茶、蕎麥、核桃。
增力(健力,善走等)類食物:蕎麥、大麥、桑葚、榛子。
強筋骨(強健體質,包括筋骨、肌肉以及體力)類食物:栗子、酸棗、黃鱔、食鹽。
耐饑(使人耐受饑餓,推遲進食時間)類食物:蕎麥、松子、菱角、香菇、葡萄。
能食(增強食欲、消化等能力)類食物:蔥、姜、蒜、韭菜、芫荽、胡椒、辣椒、胡蘿卜、白蘿卜。
壯腎陽(調整性功能,治療陽痿、早泄等)類食物:核桃仁、栗子、刀豆、菠蘿、櫻桃、韭菜、花椒、狗肉、狗鞭、羊肉、羊油脂、雀肉、鹿肉、鹿鞭、燕窩、海蝦、海參、鰻魚、蠶蛹。
種子(增強助孕能力,也稱續(xù)嗣,包括安胎作用)類食物:檸檬、葡萄、黑雌雞、雀肉、雀腦、雞蛋、鹿骨、鯉魚、鱸魚、海參。
分類散風寒類(用于風寒感冒病癥)食物:生姜、蔥、芥菜、芫荽。
散風熱類(用于風熱感冒病癥)食物:茶葉、豆豉、楊桃。
清熱瀉火類(用于內火病癥)食物:茭白、蕨菜、苦菜、苦瓜、松花蛋、百合、西瓜。
清熱生津類(用于燥熱傷津病癥)食物:甘蔗、番茄、柑、檸檬、蘋果、甜瓜、甜橙、荸薺。
清熱燥濕類(用于濕熱病癥)食物:香椿、蕎麥。
清熱涼血類(用于血熱病癥)食物:藕、茄子、黑木耳、蕹菜、向日葵子、食鹽、芹菜、絲瓜。
清熱解毒類(用于熱毒病癥)食物:綠豆、赤小豆、豌豆、苦瓜、馬齒莧、薺菜、南瓜、莙荙菜。
清熱利咽類(用于內熱咽喉腫痛病癥)食物:橄欖、羅漢果、荸薺、雞蛋白。
清熱解暑類(用于暑熱病癥)食物:西瓜、綠豆、赤小豆、綠茶、椰汁。
清化熱痰類(用于熱痰病癥)食物:白蘿卜、冬瓜子、荸薺、紫菜、海蜇、海藻、海帶、鹿角菜。
溫化寒痰類(用于寒痰病癥)食物:洋蔥、杏子、芥子、生姜、佛手、香櫞、桂花、橘皮。 止咳平喘類(用于咳嗽喘息病癥)食物:百合、梨、枇杷、落花生、杏仁、白果、烏梅、小白菜。
健脾和胃類(用于脾胃不和病癥)食物:南瓜、包心菜、芋頭、豬肚、牛奶、芒果、柚、木瓜、栗子、大棗、粳米、糯米、扁豆、玉米、無花果、胡蘿卜、山藥、白鴨肉、醋、芫荽。
健脾化濕類(用于濕阻脾胃病癥)食物:薏苡仁、蠶豆、香椿、大頭菜。
驅蟲類(用于蟲積病癥)食物:榧子、大蒜、南瓜子、椰子肉、石榴、醋、烏梅。
消導類(用于食積病癥)食物:蘿卜、山楂、茶葉、神曲、麥芽、雞內金、薄荷葉。
溫里類(用于里寒病癥)食物:辣椒、胡椒、花椒、八角茴香、小茴香、丁香、干姜、蒜、蔥、韭菜、刀豆、桂花、羊肉、雞肉。
祛風濕類(用于風濕病癥)食物:櫻桃、木瓜、五加皮、薏苡仁、鵪鶉、黃鱔、雞血。
利尿類(用于小便不利、水腫病癥)食物:玉米、赤小豆、黑豆、西瓜、冬瓜、葫蘆、白菜、白鴨肉、鯉魚、鯽魚。
通便類(用于便秘病癥)食物:菠菜、竹筍、番茄、香蕉、蜂蜜。
安神類(用于神經(jīng)衰弱、失眠病癥)食物:蓮子、百合、龍眼肉、酸棗仁、小麥、秫米、蘑菇、豬心、石首魚。
行氣類(用于氣滯病癥)食物:香櫞、橙子、柑皮、佛手、柑、蕎麥、高粱米、刀豆、菠菜、白蘿卜、韭菜、茴香菜、大蒜。
活血類(用于血淤病癥)食物:桃仁、油菜、慈姑、茄子、山楂、酒、醋、蚯蚓、蚶肉。
止血類(用于出血病癥)食物:黃花菜、栗子、茄子、黑木耳、刺菜、烏梅、香蕉、萵苣、枇杷、藕節(jié)、槐花、豬腸。
收澀類(用于滑脫不固病癥)食物:石榴、烏梅、芡實、高粱、林檎、蓮子、黃魚、鲇魚。
平肝類(用于肝陽上亢病癥)食物:芹菜、番茄、綠茶。
補氣類(用于氣虛病癥)食物:粳米、糯米、小米、黃米、大麥、山藥、莜麥、秈米、馬鈴薯、大棗、胡蘿卜、香菇、豆腐、雞肉、鵝肉、鵪鶉、牛肉、兔肉、狗肉、青魚、鰱魚。
補血類(用于血虛病癥)食物:桑葚、荔枝、松子、黑木耳、菠菜、胡蘿卜、豬肉、羊肉、牛肝、羊肝、甲魚、海參、草魚。
助陽類(用于陽虛病癥)食物:枸杞菜、枸杞子、核桃仁、豇豆、韭菜、丁香、刀豆、羊乳、羊肉、狗肉、鹿肉、鴿蛋、雀肉、鱔魚、海蝦、淡菜。
滋陰類(用于陰虛病癥)食物:銀耳、黑木耳、大白菜、梨、葡萄、桑葚、牛奶、雞蛋黃、甲魚、烏賊魚、豬皮。
板藍根【別名】:大藍根、大青根、靛青根、藍靛根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15至30克(大劑量90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湯熏洗。
薄荷【別名】:蕃荷菜、南薄荷、貓兒薄荷、野薄荷、升陽菜、薄苛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3至9克,宜后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煎水洗或搗汁涂敷。薄荷不宜多服久服。
檳榔【別名】:榔玉、賓門、青仔、國馬、檳楠、尖檳、雞心檳榔、賓門藥餞、白檳榔、橄欖子、洗瘴丹、大腹檳榔、檳榔子、海南子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6至15克(殺蟲60至120克);或入丸、散。檳榔久服則損真氣,多服則瀉至高之氣,故不宜多服。
半夏【別名】:三葉半夏、三葉老、三步跳、麻玉果、燕子尾、水玉、地文、和姑、守田、示姑、羊眼半夏、地雷公、狗芋頭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3至9克;或入丸、散。外用:研末,水或酒、醋調敷。半夏使用不當可引起中毒,表現(xiàn)為口舌咽喉癢痛麻木,聲音嘶啞,言語不清,流涎,味覺消失,惡心嘔吐,胸悶,腹痛腹瀉 ,嚴重者可出現(xiàn)喉頭痙攣,呼吸困難四肢麻痹,血壓下降,肝腎功能損害等,最后可因呼吸中樞麻痹而死亡。生半夏有毒,誤服失音不誤,多飲生姜汁即響矣。
蠶繭【別名】:繭黃、綿繭、繭蛹子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3~9克?;蛉肷M庥茫哼m量,研末調敷或調敷。
柏子仁【別名】:柏實、柏子、柏仁、側柏子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9至15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
敗醬草【別名】:胭脂麻、敗醬、鹿腸、鹿首、馬草、澤敗、鹿醬、酸益、苦菜、野苦菜、女郎花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10至15克(鮮品30至60克)。外用:鮮品適量,搗敷。
半邊蓮【別名】:細米草、急解索、半邊花、長蟲草[河南]、蛇利草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15至30克;或搗汁服。外用:適量,搗敷,或搗汁涂。
北沙參【別名】:真北沙參、萊陽參、遼沙參、野香菜根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6至12克(鮮品加倍);或入丸、散,膏劑。
北豆根【別名】:黃條香、黃根、漢防己、防己藤、山地瓜秧、蝙蝠葛根、北山豆根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3至9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調敷;或煎水泡洗。劑量不宜過大。大量服超過15克,可引起嘔吐。
蓽茇【別名】:蓽撥、畢勃、椹圣、鼠尾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2至5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研末搐鼻;或為丸納齲齒孔中;或浸酒擦。
萆解【別名】:百枝、竹木赤節(jié)、白菝葜、川萆解、粉萆解、草解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9至15克;或入丸、散;或浸酒。
鱉甲【別名】:團魚蓋、腳魚殼、上甲、甲魚、鱉殼、團魚殼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10至30克,先煎;或熬膏;或入丸、散。外用:適量,燒存性研末摻或調敷。
蒼耳子【別名】:蒼耳、老蒼子、蒼子、蒼刺頭、毛蒼子、癡頭猛、羊帶歸、羊負來、只刺、道人頭、蒼耳實、胡寢子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3至10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搗敷或煎水洗。本品有毒,劑量過大可致中毒,輕者表面為全身乏力,精神萎靡,食欲不振,惡心嘔吐,腹痛腹瀉或便秘,繼則出現(xiàn)頭昏頭痛,嗜睡或煩躁不安,心率增快或減慢,低熱出汗,兩頰潮紅而口鼻周圍蒼黃或出現(xiàn)輕度黃疸,肝腫大,嚴重時可發(fā)生昏迷抽搐,休克、尿閉,胃腸道大量出血或出現(xiàn)肺水腫,以至呼吸,循環(huán)或腎功能衰竭而死亡。解救方法:輕度中毒者應暫停飲食數(shù)小時至一天,在此期間大量喝糖水。嚴重者早期可洗胃,導瀉及用2%生理鹽水高位貫腸,同時注射25%葡萄糖液,加維生素C500毫升;預防出血,可注射維生素K及蘆丁;必要時考慮輸血漿;保護肝臟;可服枸櫞酸膽堿,肌肉注射甲硫氨基酸;低脂飲食。民間也有用甘草綠豆湯解毒的可配合使用。
蒼術【別名】:山精、赤術、仙術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5至9克;熬膏或入丸、散。
補骨脂【別名】:破故紙、和蘭莧、胡韭子、婆固脂、補骨鴟、黑故子、胡故子
【用法提示】:內服:煎湯,5至12克(大劑量30克);或入丸、散。外用:適量,酒浸涂。
丁香:【性味歸經(jīng)】: 辛、溫,脾、胃、腎經(jīng)。
【功效應用】: 1.溫中降逆:主治胃寒嘔吐呃逆;或中焦虛寒,吐瀉食少,每與溫中止嘔藥同用。2.溫腎助陽:適用于腎陽不足,下元虛冷,男子陽痿尿頻,女子寒濕帶下等。
【用量用法】:2~5克。
【用藥忌宜】: 畏郁金;熱癥及陰虛內熱者忌用。
八角茴香:【性味歸經(jīng)】:1.散寒、暖肝、溫腎、止痛:寒疝腹痛;睪丸偏墜;腎虛腰痛。2.理氣開胃:脘腹疼痛;嘔吐食少。
【用量用法】: 5克。
刀豆:【性味歸經(jīng)】:甘,溫。歸胃、腎經(jīng)。
【功效應用】:1.降氣止嘔:用治虛寒性呃逆嘔吐,腹脹等癥。 2.溫腎助陽:用于腎虛腰痛,以刀豆2粒,包于豬腎內,燒熟食用。
【用量用法】: 10~15克 。
小茴香:【性味歸經(jīng)】: 辛,溫。歸肝,腎,脾,胃經(jīng)。
【功效應用】: 1.散寒止痛:主治寒疝腹痛及睪丸偏墜腫痛。每與暖肝行氣止痛藥同用。2.行氣和胃:可治胃寒脹痛,食少嘔吐等癥。可伍溫中散寒藥。
【用量用法】 3~8克。
小薊:【性味歸經(jīng)】: 甘、涼。歸肝、脾經(jīng)。
【功效應用】: 涼血、祛瘀、止血。主治治吐血,衄血,尿血,血淋,便血,血崩,急性傳染性肝炎,創(chuàng)傷出血,疔瘡,癰毒。
【用量用法】: 內服:煎湯7.5~15克(鮮者50~100克);搗汁或研末。外用:搗敷或煎水洗。
【用藥忌宜】: 脾胃虛寒而無瘀滯者忌服。
山藥:【性味歸經(jīng)】: 甘、平。歸脾、肺、腎經(jīng)。
【功效應用】: 1.益氣養(yǎng)肺:脾胃虛弱癥,肺虛癥. 2.補脾肺腎:消渴癥(,腎陰虛癥。
【用量用法】: 15克。
【用藥忌宜】: 本品養(yǎng)陰而兼澀性,能助濕,故濕盛中滿或有積滯者不宜單獨用,實熱邪實者忌用。
山楂:【性味歸經(jīng)】: 酸、甘、微溫。歸脾、胃、肝經(jīng)。
【功效應用】:1.消食化積:食滯不化,脘腹脹痛或泄瀉 .2.活血散瘀:產(chǎn)后瘀阻腹痛、惡露不盡;疝氣或睪丸偏墜疼痛。
【用量用法】: 10~15克,大劑量30克。
【用藥忌宜】: 脾胃虛弱者慎服,山楂與萊菔子均有較好的消食化積之功,所不同的是,山楂長于消肉積,消積力較好,且長于活血化瘀,萊菔子長于治積滯腹脹痛較重者,攻積力強而兼降氣消痰.
馬齒莧:【性味歸經(jīng)】: 酸、寒。歸大腸、肝經(jīng)。
【功效應用】: 1.清熱解毒涼血:濕熱瀉?。粺岫景b癤;赤白帶下 2.止血通淋:崩漏;血淋;熱淋
【用量用法】: 用量10克。
烏梢蛇:【性味歸經(jīng)】: 甘、平、無毒。歸肝經(jīng)。
【功效應用】: 祛風通絡、止痙作用,可用于風濕頑痹、驚癇、皮膚疥癬及麻風病。多研末用,或浸酒服。治風濕麻痹,常與羌活、防風、秦艽、當歸等配伍;驚癇抽搐,可配伍蜈蚣、全蝎等應用。
【用量用法】: 3~12克。
【用藥忌宜】: 血虛生風者忌用。
烏梅:【性味歸經(jīng)】: 酸、平。歸肝、脾、肺、大腸經(jīng)。
【功效應用】: 1.斂肺:肺虛久咳。2.澀腸:久瀉久痢。3.生津:虛熱口渴.4.安蛔:蛔厥腹痛。
【用量用法】: 10~15克。
【用藥忌宜】: 本品酸澀收斂,內有實熱積滯者不宜單用。
木瓜:【性味歸經(jīng)】:酸、溫。歸肝,脾經(jīng)。
【功效應用】:1.舒經(jīng)活絡,適用于風濕痹癥,手足麻木,腰膝疼痛,筋骨無力,配伍祛風濕藥同用。2.化濕和胃,主治濕濁傷中,吐瀉轉筋;腳氣腫痛,沖心煩悶。常配溫化寒濕藥。此外,本品還可用治胃津不足,口干口渴,食少納呆之癥。
【用量用法】: 6~12克。
火麻仁:【性味歸經(jīng)】: 甘、平 。歸脾、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應用】: 潤腸通便。腸燥便秘 .潤燥、殺蟲:發(fā)落不生;瘡癩。
【用量用法】: 10~15克。
【用藥忌宜】: 本品食入量大,可引起中毒。癥狀為惡心、惡吐,腹瀉,四肢麻木,失去定向力,抽搐,精神錯亂,昏迷,瞳乳散大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