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科普中國]-腸系膜裂孔疝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腸系膜裂孔疝由腸袢穿過腸系膜裂孔而發(fā)病。本病臨床少見,多以腸梗阻為其主要的表現。臨床資料統(tǒng)計顯示,腸系膜裂孔疝導致的急性腸梗阻占急性機械性腸梗阻的1%~2%。因其無疝囊支托,疝入腸系膜裂孔的腸管非常容易發(fā)生扭轉、絞窄、壞死和穿孔,重者可危及生命。術前診斷比較困難。

病因小腸系膜有時可有先天性的缺損或裂孔,橫結腸系膜偶爾也可有缺損,小腸袢可以穿過此孔而發(fā)生梗阻或嵌頓。胎兒期的腸管缺血可能與先天性的腸系膜缺損有關,多見于腸管閉鎖的嬰兒。

臨床表現臨床癥狀與體征因經腸系膜裂孔(疝環(huán))的大小以及疝入的腸管部位、多寡、是否發(fā)生完全性腸梗阻、是否發(fā)生絞窄而不同。

如疝入的腸袢未發(fā)生嵌頓、絞窄時,臨床癥狀多較輕,但由于腸袢的反復疝入和退出,對腸系膜或腸管產生牽拉刺激,部分患者可表現為間斷的發(fā)作性腹痛,或慢性腹痛,疼痛部位多在上腹部或臍周,少數伴有嘔吐和便秘。多數腹脹不明顯,并缺乏腸型、腸蠕動及腸鳴音亢進等機械性腸梗阻的體征。

疝入的腸袢一旦發(fā)生絞窄,臨床上即有完全性腸梗阻的癥狀和體征,表現為突發(fā)性上腹部或臍周持續(xù)性絞痛,陣發(fā)性加劇,同時伴惡心、嘔吐、停止排氣排便、腹脹等絞窄性腸梗阻癥狀。隨著病程的進展,由于大量體液喪失、感染和中毒,患者出現冷汗淋漓、面色蒼白,并在短時間內出現急性彌漫性腹膜炎和中毒性休克。部分患者如疝入的腸袢發(fā)生扭轉,可出現不對稱的腹脹,并可觸及腹部包塊;全腹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明顯,腹部移動性濁音陽性,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滲液。

發(fā)生在橫結腸系膜裂孔的內疝,疝入網膜囊的小腸可經Winslow孔、肝胃韌帶及胃結腸韌帶的裂孔或薄弱區(qū)再返回大腹腔,因該腸段“行程”異常導致胃遠端受壓,患者可出現類似慢性潰瘍病或幽門梗阻的癥狀。

檢查1.實驗室檢查

(1)血紅蛋白及血細胞比積可因缺水、血液濃縮而升高。

(2)白細胞計數和中性粒細胞明顯升高時提示有腸絞窄發(fā)生。

(3)血清電解質、血氣分析等測定可反映水、電解質與酸堿平衡的情況。

2.影像檢查

(1)腹部透視或平片急性期可顯示絞窄性腸梗阻的表現,如腸腔內大量積氣積液,“腸閉袢”影、團塊致密(假腫瘤)影等。但一般不能明確引起梗阻的原因。

(2)腸系膜上動脈造影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檢查,可提示相關腸系膜血管通過疝環(huán)的異常走向和血液循環(huán)情況等。

(3)CT掃描可顯示腹腔內疝的部位、腸管積氣、積液,腸壁增厚,腸管團塊影等。

診斷1.病史

(1)患者有間斷發(fā)作性的腹痛或慢性腹痛,部位多在上腹部或臍周,少數伴有嘔吐和便秘,腹脹不顯,缺乏典型機械性腸梗阻的癥狀和體征。

(2)在慢性腹痛的基礎上突然出現急性完全性腸梗阻的癥狀和體征,可有不對稱的腹脹,并可觸及腹部壓痛性腫塊。如出現全腹壓痛、反跳痛及肌緊張明顯,腹部移動性濁音陽性,腹腔穿刺可抽出血性滲液,表明腸管已發(fā)生絞窄或壞死。

2.輔助檢查

(1)如發(fā)生急性完全性腸梗阻,腹部X線透視或平片可顯示腸腔內積氣積液,“腸閉袢”影、團塊致密(假腫瘤)影等。

(2)選擇性腸系膜上動脈造影和CT掃描有助于診斷。

治療由于本病術前很難確定診斷,且易發(fā)生腸絞窄、腸壞死,平均病死率高達62%,而且本病惟一有效的治療方法是手術。因此,對有間斷的發(fā)作性的、慢性上腹部或臍周腹痛病史,診斷考慮為腸系膜裂孔疝的患者,可適當放寬手術指征,在患者及家屬同意的情況下,擇期手術。如因其他原因實施腹部手術時,應注意排除腸系膜裂孔的存在,發(fā)現腸系膜裂孔,應予以縫合修補,以防以后腸系膜裂孔疝的發(fā)生。

對于因急性腸梗阻就醫(yī)、且不能排除腸系膜裂孔疝可能者,應積極做好術前準備,及早手術治療,以免發(fā)生腸絞窄、腸壞死,甚至危及生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