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疣狀皮膚結核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疣狀皮膚結核為結核桿菌侵害皮膚而引起的皮膚損害,是一種典型的外源性皮膚結核。疣狀皮膚結核少見,發(fā)病多見成人男性。好發(fā)部位分別為手、足、臀等暴露部位。多系外傷感染。皮疹特點多為單個暗紅色的丘疹或疣狀結節(jié),質硬,逐漸擴張成片狀,呈乳頭瘤樣增殖,覆以粘著性痂或淺潰瘍。損害中心可見光滑柔軟的萎縮性瘢痕。

病因當結核桿菌侵入已感染過結核菌患者的破傷皮膚內,約1周左右即在皮膚破傷處發(fā)病,故損害常發(fā)生在手指、手背等露出部位。如醫(yī)務人員為結核患者行手術,或接觸肺結核患者的痰液而被感染,肺結核患者咳嗽時以手掩鼻亦可在手部發(fā)生感染,腸結核患者或肺結核患者之含結核桿菌的痰液吞入腸道,大便中之結核桿菌可在臀部造成感染。含結核桿菌的痰液在地上雖已干燥,但結核桿菌在塵埃中仍然生存,穿開襠褲的兒童如果坐在有菌的地上,結核桿菌就可能通過細微的擦傷進入臀部皮膚內而發(fā)病。另外,對結核患者進行尸體解剖的醫(yī)務人員、搬運尸體或處理尸體之工人,或接觸患有結核病動物的屠夫或獸醫(yī)等人員??杀粋魅径l(fā)病,稱尸毒疣。

臨床表現初發(fā)損害為在皮膚受感染部位發(fā)生暗紅色小丘疹,數目不定,單側性。以后漸次發(fā)展成小結節(jié),基底浸潤發(fā)硬,其后結節(jié)增大,可由黃豆大至蠶豆大或更大,表面角質增厚,并粗糙不平,有鱗屑或痂皮覆蓋,可互相融合,形成疣狀或乳頭狀外貌。損害表面可有裂隙,由于結節(jié)中心可發(fā)生干酪樣壞死,所以從側方擠壓,可有少量膿汁從裂隙中滲出,干燥后結污黃褐色痂,一般不發(fā)生潰瘍,從膿液中可找到結核桿菌。此種結節(jié)四周有炎癥性紅暈。在發(fā)展的過程中,損害中心部的疣狀增殖漸漸變平,結痂脫落,留有萎縮性網狀瘢痕而自愈。而四周為由結痂或鱗屑覆蓋之疣狀結節(jié)向外擴展或環(huán)狀或弧形,境界清楚。結節(jié)的外圍為暗紅色暈。有稱為“三廓癥狀”(中央網狀瘢痕、疣狀邊緣、四周紅暈)。亦有損害一邊自行愈合留有萎縮性瘢痕,而另一邊卻新生疣狀結節(jié)不斷擴展,可形成大片不規(guī)則損害。本病呈極端慢性。可數年或數十年不愈,有長久停止進行后又蔓延擴大者?;颊咭话銦o自覺癥狀,偶有輕度瘙癢。附近淋巴結往往腫大。常在感染后一個月左右發(fā)生,少數患者可因淋巴管阻塞而逐漸發(fā)生象皮病。結核菌素試驗常呈弱陽性反應。

檢查本病為發(fā)生在露出部位的疣狀結節(jié),呈環(huán)狀排列,四周有紅暈,消退后有萎縮性網狀瘢痕,擠壓之有少量膿液滲出。

1.組織病理檢查

真皮中部常出現數目不多的結核浸潤灶,由上皮樣細胞、淋巴細胞、巨細胞和中等度的干酪樣壞死所組成。結核桿菌較尋常狼瘡為多。真皮上部常有急性炎細胞浸潤,中性粒細胞較多,常形成膿腫,尚可見淋巴細胞、漿細胞及嗜酸性粒細胞,浸潤處膠原纖維和彈性纖維變形或消失。表皮變化可為繼發(fā)性的,顯示角化過度、疣狀增生或假上皮瘤樣增生,棘層增厚。海綿形成,并有中性粒細胞滲入細胞間形成小膿腫。愈合時表皮變薄。真皮內血管新生,代之以肉芽組織而形成瘢痕。

2.實驗室檢查

結核菌試驗強陽性;膿液涂片鏡檢可見結核桿菌。

診斷患者為有機會接觸結核病患者或動物的醫(yī)務人員、飼養(yǎng)人員和屠宰人員,或有與結核病患者或結核桿菌污染物的接觸史,根據典型臨床癥狀再結合組織病理和實驗室檢查,診斷較容易。

鑒別診斷1.疣狀尋常狼瘡

有特殊的狼瘡結節(jié),質軟,有“探針貫通現象”,用玻片壓診有蘋果醬結節(jié)。病理改變結核樣浸潤主要位于真皮上部。無疣狀皮膚結核之中性粒細胞浸潤及膿瘍形成。

2.著色真菌病

損害為斑塊疣狀增生,炎癥明顯,作真菌或病理組織學檢查均能查到真菌。

3.北美芽生菌病

損害中心愈合結疤,邊緣高起呈疣狀,外圍有大量膿皰或小膿腫。

治療全身應用抗結核藥物,藥物和療程根據是否伴有內臟結核情況而定。早期小的皮損可將其完全切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