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飲咳嗽,中醫(yī)病證名,是指由于寒飲或由脾陽不足,運化失職,水聚成飲。寒飲犯肺,肺失宣降,氣機阻滯,故咳嗽痰多,清稀色白;飲阻胸陽,陽氣不布,則胸滿不舒。治宜溫化痰飲。
病因《難經(jīng)·四十九難》中指出;“形寒飲冷則傷肺”,意思是形體受寒,或飲食生冷,均可損傷肺臟。《靈樞·百病始生》篇曰;“重寒傷肺”。因肺為嬌臟,當(dāng)風(fēng)寒之邪侵犯肌體,皮毛先受之,皮毛者,肺之合也,故肺先受病;若再飲食生冷,脾胃受寒,母病及子,更傷于肺,內(nèi)外皆傷,故為“重寒”?!吨T病源候論》云:“五臟六腑皆令人咳,非獨肺也,各以其時惑于寒而受病?!睆暮渲暗奶匦詠碇v,寒屬陰邪,易傷陽氣,寒邪傷人肌膚,則毛竅閉寨,陽氣被遏,汗不得出。人體的氣血喜溫而畏寒,肺朝百脈,寒邪傷肺,、肺氣郁閉,不得宜發(fā)而發(fā),則血脈凝滯,寒邪循肺脈而上行于肺,肺受寒邪即可導(dǎo)致咳嗽。
臨床表現(xiàn)肺有寒飲伏匿,易于冬春二季咳發(fā)頻繁,由水泛為痰,主要表現(xiàn)為慢性咳嗽,干咳或痰液為黏白色。寒飲咳嗽臨床癥見咳嗽反復(fù)發(fā)作,痰涎清稀,畏寒肢重,舌淡,苔白潤或滑,脈沉滑或弦;可兼見頭眩,氣喘,心悸,或小便不利。
診斷1.咳嗽,咯白色稀/黏痰或自覺有痰難以咳出或無痰,咳嗽在天氣變冷、受涼、吹風(fēng)的情況下容易發(fā)作。
2.伴咽癢或咽痛或咽干。
3.畏寒、畏風(fēng),平時容易手腳冰冷。
4.口干不欲飲,或口干欲飲熱水,或無口干。
5.舌淡苔白或苔白膩或滑有水,舌體胖大邊有齒痕或舌體正常;脈浮或滑,沉或細(xì)等。
辨證施治1.治療原則
溫肺化飲,祛風(fēng)散寒。
2.方劑
苓甘五味姜辛湯。藥物組成:茯苓、甘草、干姜、五味子、細(xì)辛。水煎服,早晚各一次。
方中干姜、細(xì)辛為君,溫肺化飲。飲之所成,多由于脾之不運,水濕內(nèi)停。故臣以茯苓健脾滲濕,合干姜溫運中州,杜絕痰飲化生之源。佐入五味子斂肺止咳,又能斂陰生津,防溫燥傷陰。使以甘草,潤肺化痰,和中調(diào)藥。綜合全方,共奏溫肺化飲之效。本方溫散并行,開闔相濟;肺脾同治,標(biāo)本兼顧。
3.加減變化
咳喘痰多,邪偏在肺,可酌加紫菀、款冬花、杏仁、蘇子等宣肺降氣止咳;喜唾清涎,邪偏在胃,可加半夏、陳皮、白術(shù)、生姜等健脾溫中降逆;寒飲引動沖氣上逆,癥見嘔逆心悸眩暈者,可加桂枝平?jīng)_降逆;外兼表寒,或由表邪引動內(nèi)飲者,可加蘇葉、荊芥,并且將干姜換為生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