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胃糜爛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胃糜爛是指局限于胃粘膜的淺潰瘍。并不是所有的胃糜爛都發(fā)展為胃潰瘍,一般稱胃糜爛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為急性糜爛性胃炎,有時十二指腸粘膜也可出現(xiàn)糜爛,引起出血。 胃糜爛與胃潰瘍有所不同。胃潰瘍是穿透粘膜肌層,愈合后不可避免地留有纖維瘢痕,表面為一層上皮所覆蓋,粘膜肌層不能再生。胃糜爛的定義是不穿透粘膜肌層,因而愈合后不留任何痕跡?;靖攀?/p>

胃糜爛是指局限于胃粘膜的淺潰瘍。其深度不超過粘膜肌層,也有人把它認為是胃潰瘍的早期階段或前期階段。但應當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胃糜爛都發(fā)展為胃潰瘍,一般稱胃糜爛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為急性糜爛性胃炎,也有人稱之為出血性胃炎,或急性胃粘膜病變,有時十二指腸粘膜也可出現(xiàn)糜爛,引起出血。

癥狀胃糜爛與胃潰瘍有所不同。胃潰瘍是穿透粘膜肌層,愈合后不可避免地留有纖維瘢痕,表面為一層上皮所覆蓋,粘膜肌層不能再生。胃糜爛的定義是不穿透粘膜肌層,因而愈合后不留任何痕跡。

嚴格的說,胃糜爛是指局限于胃粘膜的淺潰瘍。其深度不超過粘膜肌層,也有人把它認為是胃潰瘍的早期階段或前期階段。(需要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胃糜爛都會發(fā)展為胃潰瘍,一般稱胃糜爛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為急性糜爛性胃炎,也有人稱之為出血性胃炎,或急性胃粘膜病變,有時十二指腸粘膜也可出現(xiàn)糜爛,引起出血。)

飲食原則1、避免高脂肪食物,高脂肪食物、酒、糖類、巧克力會使括約肌放松,造成回流,所以如果你有胃灼熱的癥狀,就應避免這些食物。

2、飲食習慣的規(guī)律性,切不可饑一頓飽一頓的,一定要記著吃早餐,否則,胃部中空,那么胃部的蠕動會給胃粘膜照成一定的危害。已使用一些清淡的食品,切忌不可暴飲暴食。宜慢:細嚼慢咽可以減少粗糙食物對胃粘膜的刺激。

3、增加纖維素的攝取,食用寓含纖維的食物。纖維被認為是抗癌成分,食用高纖維飲食同樣可以減少十二指腸潰瘍發(fā)生機會。纖維被認為能促進粘蛋白分泌,粘蛋白可以保護十二指腸粘膜。

4、忌飲濃茶、咖啡、酒類等;少吃容易產(chǎn)生脹氣的食物,如土豆、紅薯、洋蔥、煮黃豆等

5、 生冷、過涼的食物和飲料容易導致胃痙攣,不利于病情的緩和;過熱、過熱的食品和飲料,食用后會直接燙傷或刺激胃內(nèi)黏膜。

6、戒煙,抽煙會促進胃痛發(fā)作。吸煙后,煙堿能刺激胃粘膜引起胃酸分泌增加,對胃粘膜產(chǎn)生有害刺激作用,過量吸煙導致幽門括約肌功能紊亂,引起膽汁返流,使胃粘膜受損,并影響胃粘膜血液供應及胃粘膜細胞修復與再生,所以要戒煙。1

病因1.藥物:①非甾體抗炎藥,包括阿司匹林、吲哚美辛(消炎痛)等。該類藥物可通過胃黏膜直接損傷及抑制環(huán)氧合酶損傷。②抗腫瘤藥。

2.應激:嚴重創(chuàng)傷、大手術(shù)、大面積燒傷、顱內(nèi)病變、敗血癥、嚴重器官病變及多器官功能衰竭均可致本病。

應激時:① 腎上腺素和去甲腎上腺素釋放增多,導致胃黏膜血管收縮而血流量減少,黏膜缺血造成黏液和碳酸氫鈉分泌不足,局部前列腺素合成及再生能力下降,胃黏膜屏障作用減低,造成黏膜損害;② 腎上腺糖皮質(zhì)激素分泌增多導致胃酸分泌亢進,黏膜侵襲因素增強;③ 胃腸運動功能減弱及幽門功能失調(diào)可導致膽汁和胰液反流而造成胃黏膜屏障破壞。

3.酒精:酒精的親脂性和溶脂性能導致胃黏膜屏障破壞,上皮細胞損害,黏膜內(nèi)出血和水腫亦可導致胃酸分泌亢進造成黏膜損傷。 本病突然起病,臨床上以上消化道出血為本病的主要表現(xiàn),其發(fā)生率約占上消化道出血病因的1/4以上,僅次于消化性潰瘍出血。輕者僅大便潛血陽性,而多數(shù)患者有嘔血與黑便。出血隨病情反復而呈間歇性發(fā)作。通常本病的病情較消化性潰瘍出血嚴重,雖然經(jīng)過大量輸血,血紅蛋白較難升高。

病理實際上胃糜爛是指局限于胃粘膜的淺潰瘍,它是一個胃鏡學診斷用語,因其深度不超過粘膜肌層,也有人把它認為胃潰瘍的早期階段或前期階段。但應當指出,并不是所有的胃糜爛都發(fā)展成為胃潰瘍。自從纖維胃鏡在臨床上廣泛應用以來,發(fā)現(xiàn)胃糜爛為上消化道出血的常見原因之一,發(fā)生率僅低于潰瘍病。目前,一般稱胃糜爛引起上消化道出血為急性糜爛性胃炎,亦有人稱之為出血性胃炎或急性胃粘膜病變。有時十二指腸粘膜亦可出現(xiàn)糜爛,引起出血。胃糜爛呈點狀或片狀分布,糜爛的底部為紅色的新鮮出血或暗紅色的陳舊出血,有時底部為白色壞死物覆蓋,其邊緣呈紅色并稍隆起。胃糜爛常為多發(fā)性,彌漫地分布于整個胃,或局限于胃底部胃竇部,病理組織學顯示表層上皮細胞缺損,其深度不超過粘膜肌層,鄰近固有膜有充血、水腫、出血和炎性細胞浸潤,與淺表性胃炎相同,胃糜爛因一般不侵及粘膜肌層,故愈后不遺留瘢痕。從病理學的角度看,糜爛的本身是一種急性炎癥反應。

治療方法胃糜爛和淺表性胃炎的治療原則是:抑制胃酸分泌、保護胃黏膜,若有幽門螺桿菌感染則加用相應的抗生素治療。

胃糜爛并發(fā)的食管炎,大都是返流性食管炎。這種情況不用手術(shù)。

治療主要從幾個方面:禁食煙酒辣等剌激性食物;以易消化的流汁半流汁飲食為主;平時少食生冷、甜食及容易產(chǎn)酸的食物;

藥物治療:

1)胃動力藥物如嗎叮啉、胃復安;

2)抗酸劑如氫氧化鋁凝膠劑、氫氧化鋁片劑、復方氫氧化鋁、膠體次枸櫞酸鈕;

3)抑酸劑如西咪替丁、法莫替丁、奧美拉唑、雷尼替丁、雷貝拉唑;

4)胃粘膜保護劑: 硫糖鋁

建議服用洛賽克10mg/次,2次/日;嗎丁啉10mg/次,3次/日。若仍無效,不妨服一些中藥配合調(diào)養(yǎng)。此外,切記胃病是三分治療七分養(yǎng),戒煙酒,吃清淡、易消化的食物,不要暴飲暴食,養(yǎng)成良好的生活規(guī)律,保持身心愉悅。

胃糜爛應該如何預防1.應多吃營養(yǎng)豐富、易于消化的食物。平時以營養(yǎng)豐富、含渣滓少、易于咀嚼、容易消化的食物為宜。如果潰瘍嚴重或有少量胃出血時 ,則應以流質(zhì)飲食為宜 ,如牛奶、面糊、米粥等 ,這樣不僅可供給病人較多營養(yǎng) ,而且牛奶可中和胃酸 ,有利于止血 ,但要忌食肉湯、雞湯和甜食 ,因為它們能促使胃酸分泌 ,對潰瘍的愈合不利。

2.少吃或不吃油炸食物 ,忌食生冷、過硬或過熱的食物。油煎或油炸的食物或生冷、過硬、過熱的食物不僅不易消化 ,而且還會促使胃酸過度分泌 ,直接損傷潰瘍面。另外 ,太熱的食物還會使血管擴張 ,容易引起胃出血。而刺激性的食物如辣椒、咖喱、過量的食鹽、醬油、香料及糖果、咖啡、濃茶、煙類等 ,均可刺激潰瘍和胃粘膜 ,增加胃液酸度 ,所以也應盡量避免食用。

3.應定時進餐 ,避免過饑過飽 ,養(yǎng)成良好的飲食習慣。每天要按時就餐 ,每餐進食量要有一個基本定量 ,吃得太飽會使胃負擔過重。吃得過少 ,食物不能充分中和胃酸 ,有可能引起胃壁自身消化或因潰瘍受胃酸刺激而引起疼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