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口疝是手術切口深處的筋膜層裂開或未愈合所致,可視為遲發(fā)的切口裂開或表面愈合的深部切口裂開。由于切口表面的皮膚和皮下脂肪層已愈合筋膜層裂開,在腹腔內壓力的作用下,內臟或組織向外疝出,其疝囊可能是已經愈合的腹膜也可能是腹膜裂開后逐漸形成。
病因臨床常見的切口疝主要有3種類型:普通切口疝、腹腔鏡術后戳孔疝和腹部暫時關閉術形成的切口疝,后者多發(fā)生于腹腔間隙綜合征的病例,如腸外瘺后切口裂開的病人,由于不能及時二期縫合,皮膚爬行覆蓋腸管切口自行愈合所致。根據疝環(huán)大小,腹壁切口疝一般可分3型:①巨型:直徑>10厘米;②中型:直徑5~10厘米;③小型:直徑5cm的切口疝常用的自體組織有闊筋膜腹直肌前鞘股薄肌的自體真皮等。此修補創(chuàng)傷大,且又造成新的組織缺損,故已被合成材料修復所取代。但對于經濟尚不發(fā)達的地區(qū)基層醫(yī)院,自體組織移植修補仍不失為一種經濟有效的修補方法。
(3)合成材料修補 臨床上常用的合成材料有3種:聚酯類、聚丙烯類和膨化聚四氟乙烯(e-PTFE),目前已經有可以自行降解的生物補片,價格比較昂貴。
(4)腹腔鏡修補 腹腔鏡腹股溝疝修補術在國外已積累了大量經驗,國內也正在開展,因手術難度較大,腹腔鏡切口疝修補術病例相對較少。
預防1.精心設計切口
為避免切口疝的發(fā)生,臨床醫(yī)生應根據治療目的,精心設計切口,盡量少用經腹直肌和腹直肌旁切口,代之以橫形切口,正中切口和旁正中切口。
2.改善愈合能力
加強病人的營養(yǎng)支持,糾正貧血和低蛋白血癥,補充維生素C、K等,改善病人一般狀況提高愈合能力
3.積極治療合并癥或并發(fā)癥
對糖尿病、凝血機制障礙呼吸功能障礙、肝臟功能障礙、腎臟功能障礙等影響組織愈合的合并癥或并發(fā)癥,應積極治療。擇期手術須待上述情況得到糾正或控制再實施手術。
4.積極處理引起腹壓增高的因素
術前要積極治療肺部感染、慢性阻塞性肺病、大量腹腔積液、便秘或排尿困難等使腹內壓力增高的疾病,預防并處理手術后出現腹脹嘔吐、呃逆、咳嗽、打噴嚏等引起腹內壓力增高的因素,同時使用腹帶。
5.防止切口感染
手術前積極治療病人皮膚、鼻咽部胃腸道的感染灶。術區(qū)剃毛可能損傷皮膚或引起微小的皮膚創(chuàng)口,應采用剪毛或脫毛的方法代替剃毛,并盡可能縮短備皮至手術的時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