急性呼吸衰竭是呼吸系統(tǒng)和非呼吸系統(tǒng)疾病所致呼吸中樞和/或呼吸器官病變引起通氣和換氣功能障礙,由此產生一系列生理功能和代謝紊亂的一種臨床綜合征。表現(xiàn)為單純性低氧血癥,或低氧血癥伴高碳酸血癥。按呼吸系統(tǒng)生理功能分為泵衰竭和肺衰竭,按病變部位分為中樞性和周圍性呼吸衰竭,按血氣分析結果分為I型(單純低氧血癥)和II型(低氧血癥伴高碳酸血癥)呼吸衰竭。小兒呼吸衰竭常見病因為嚴重肺部感染、哮喘持續(xù)狀態(tài)、新生兒窒息、新生兒肺透明膜病等。
病因1.按病變部位分
(1)肺實質和間質性疾病肺炎、肺栓塞、肺出血、DIC肺水腫、結締組織病、呼吸窘迫綜合征。
(2)氣道阻塞性疾病喉、氣管異物、先天性氣道狹窄軟化、毛細支氣管炎、哮喘。
(3)胸膜胸壁疾病張力性氣胸、血胸、胸膜炎。
(4)神經肌肉系統(tǒng)疾病急性感染性多發(fā)性神經根炎、病毒性腦炎、腦疝、顱內出血、重癥肌無力、先天性肌肉疾病。
(5)全身疾病多臟器功能不全綜合征、休克、敗血癥、溶血危象
2.按病原分
(1)感染性肺炎和全身感染、常見的感染病原微生物為革蘭陽性菌或革蘭陰性菌、病毒、支原體、卡氏肺囊蟲、霉菌等。
(2)非感染性先心病、肺動脈高壓、肺血管疾病、先天性遺傳代謝疾病、自身免疫性疾病所致肺間質損傷、藥物中毒及腫瘤等。
(3)新生兒呼吸窘迫綜合征、肺出血等。
臨床表現(xiàn)1.低氧血癥主要表現(xiàn)
呼吸急促、呼吸困難、呼吸節(jié)律不整、發(fā)紺,胸悶及腦功能障礙?;純簾┰瓴话?、記憶力差,嚴重時可昏迷。
2.高碳酸血癥主要表現(xiàn)
患兒多汗、煩躁不安、頭痛甚至精神失常。還可出現(xiàn)肌肉震顫、肢體內旋。患兒肢體轉溫、口唇變紅、眼瞼和結膜水腫。
檢查1.血、尿、便常規(guī)
肝功、腎功及電解質。
2.血氣分析
單純低氧血癥,低氧血癥伴高碳酸血癥,酸堿平衡紊亂。
3.胸部X線片表現(xiàn)。
診斷1982年兒科急診學組制定的標準:
1.臨床存在引起呼吸衰竭的原發(fā)病。
2.有不同程度的呼吸困難和青紫。
3.根據(jù)血氣結果作出診斷:
氧分壓(PaO2)小于7.99kPa(60mmHg),二氧化碳分壓(PaCO2)大于5.99kPa(45mmHg),氧飽和度(SaO2)小于90%為呼吸功能不全;
氧分壓(PaO2)小于或等于6.67kPa(50mmHg),二氧化碳分壓(PaCO2)大于或等于6.67kPa(50mmHg),氧飽和度(SaO2)小于85%為呼吸衰竭;
I型呼吸衰竭氧分壓(PaO2)小于6.67KPa(50毫米汞柱);
II型呼吸衰竭氧分壓(PaO2)小于6.67KPa(50毫米汞柱);
二氧化碳分壓(PaCO2)大于6.67KPa(50毫米汞柱)。
治療1.保持氣道通暢
頭后仰位,伸展頭頸部,適度抬高上半身體位。及時清除呼吸道分泌物,濕化痰液。定時翻身拍背體位引流,應用藥物解除支氣管痙攣。
2.氧療
鼻導管給養(yǎng),氧流量1~2升/每分鐘;口罩、頭罩給養(yǎng),氧流量5-8升/每分鐘。
3.呼吸興奮劑應用
興奮呼吸中樞或刺激頸動脈竇和主動脈體的化學感受器反射性地興奮呼吸中樞??衫?,洛貝林交替肌肉注射或靜脈推注。
4.病因治療
控制感染:靜脈滴注敏感的大劑量抗生素。
5.人工輔助呼吸
氣管插管呼吸機間歇正壓給養(yǎng);氣管切開。
6.并發(fā)癥治療
糾正酸堿和電解質紊亂、肺出血治療、腦水腫治療、心衰治療。
7.靜脈給予地塞米松或氫化可的松
可增加患兒應激機能,減少滲出,緩解支氣管痙攣,減輕腦水腫及抗過敏的作用。
8.其他呼吸支持療法
肺表面活性物質、一氧化氮吸入等。
9.支持療法
加強護理、隔離患兒、室內保持適宜的溫度和適度、可輸成分血,靜脈輸入免疫球蛋白。
預防1.加強護理。
2.增強體質。
3.防止呼吸道感染。
4.患病后及時就醫(y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