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鼻竇鱗狀細胞癌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較為常見,鼻竇的惡性腫瘤較原發(fā)于鼻腔者為多見,尤以上頜竇惡性腫瘤最為多見,甚至可高達60%~80%,篩竇腫瘤次之,約占3.8%。原發(fā)于額竇者僅占2.5%,蝶竇惡性腫瘤則屬罕見。

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以鱗狀細胞癌最為多見,占70%~80%,好發(fā)于上頜竇。腺癌次之,多見于篩竇。此外尚有淋巴上皮癌,移行細胞癌,基底細胞癌,黏液表皮樣癌和鼻腔惡性黑色素瘤等。

病因病因至今尚未明確。下列因素可能與其發(fā)生有關:

1.免疫功能低下

惡性腫瘤患者大多表現(xiàn)有外周血T淋巴細胞功能嚴重抑制,細胞免疫和免疫監(jiān)視功能低下,細胞因子網絡及其受體間的調節(jié)失控,血漿內白細胞介素(IL-2,IL-6)活性較正常對照組明顯低下,IL-2R(IL-2受體)表達顯著增高。

2.長期慢性化膿性鼻竇炎

長期的炎癥慢性刺激可造成黏膜上皮的大面積鱗狀化生。

3.鼻息肉惡變或惡性腫瘤伴生

鼻竇惡性腫瘤(尤其是癌腫)患者常在鼻腔內伴生有息肉樣腫物,或在發(fā)生癌腫之前即長期患有鼻息肉、而且有反復切除后迅速復發(fā)的病史。

4.接觸致癌物質

長期吸入某些刺激性或化學性物質,可以誘發(fā)鼻及鼻竇惡性腫瘤。

臨床表現(xiàn)鼻及鼻竇惡性腫瘤患者的臨床癥狀一般出現(xiàn)較晚。原發(fā)于鼻竇內者初期多無特征性癥狀,一旦腫瘤超越竇腔之外,侵入鄰近器官后,其表現(xiàn)又十分復雜。

1.鼻腔惡性腫瘤

早期患者常有單側進行性鼻塞、涕血、惡臭膿涕或肉色水樣涕。可有頭脹、頭痛、嗅覺減退或喪失。晚期患者,由于腫瘤侵入鼻竇、眼眶,表現(xiàn)為鼻竇惡性腫瘤的癥狀。

2.鼻竇惡性腫瘤

癥狀隨腫瘤原發(fā)部位和累及范圍而異。

(1)上頜竇惡性腫瘤 隨著腫瘤的發(fā)展常有以下癥狀:①膿血鼻涕 凡一側鼻腔流膿血性鼻涕,且持續(xù)時間較長,在成年人應懷疑本病。晚期可有惡臭味。②面頰部疼痛和麻木 位于上頜竇頂部的腫瘤,容易侵犯眶下神經而發(fā)生面頰部疼痛和麻木感,此癥狀對本病的早期診斷甚為重要。③鼻塞 多為一側進行性鼻塞,系因鼻腔外壁被竇內腫瘤推壓內移或被破壞,腫瘤侵入鼻腔所致。④磨牙疼痛和松動 位于竇底部的腫瘤,向下侵及牙槽,影響磨牙,可發(fā)生疼痛松動。常誤診為牙病,但拔牙后癥狀依舊。

上頜竇惡性腫瘤晚期破壞竇壁,可向鄰近器官擴展引起下列癥狀:①面頰部隆起 腫瘤壓迫破壞前壁,可致面頰部隆起。侵犯面頰軟組織,可發(fā)生瘺管或潰爛。②眼部癥狀 腫瘤壓迫鼻淚管,則有流淚;如向上壓迫眶底,使眶緣變鈍,眼球向上移位,眼肌麻痹,眼球運動受限,可發(fā)生復視。但視力很少受影響。③硬腭下塌、牙槽變形 腫瘤向下發(fā)展,可致硬腭下塌、潰爛,牙槽增厚和牙松動脫落。④侵入翼腭窩 腫瘤向后侵犯翼腭窩或翼內肌時,可出現(xiàn)頑固性神經痛和張口困難。此癥狀多為晚期,預后不佳。⑤顱底擴展 凡上頜竇癌患者出現(xiàn)內眥處包塊,或有張口困難,顳部隆起,頭痛,耳痛等癥狀時,提示腫瘤已侵犯顳下窩而達顱前窩或顱中窩底。⑥頸淋巴結轉移 可在晚期發(fā)生,多見于同側下頜下淋巴結。

(2)篩竇惡性腫瘤 在各個鼻竇中,以篩竇體積最小,氣房骨壁最薄,上壁有篩板的小孔,有時呈先天性骨質缺損。早期腫瘤局限于篩房可無癥狀,也不易被發(fā)現(xiàn)。腫瘤侵入鼻腔則出現(xiàn)單側鼻塞、血涕、頭痛和嗅覺障礙。當腫瘤增長向各方向擴大時,最易侵犯紙樣板進入眼眶,使眼球向外、前、下或上方移位,并有復視。后組篩竇腫瘤可侵入球后、眶尖,常致突眼,動眼神經癱瘓,上瞼下垂。此外,內毗處可出現(xiàn)包塊,一般無壓痛。腫瘤侵犯篩板累及硬腦膜或有顱內轉移者,則有劇烈頭痛。淋巴結轉移常在頜下或同側頸上部。

(3)額竇惡性腫瘤 額竇的前后骨壁之間距離很小,后壁骨壁較薄,有時呈自然缺損。原發(fā)額竇惡性腫瘤極少見,早期多無癥狀。腫瘤發(fā)展后,可有局部腫痛、麻木感和鼻出血。當臨床發(fā)現(xiàn)腫瘤向外下發(fā)展時,可致前額部及眶上內緣隆起,眼球向下、外、前移位,可出現(xiàn)突眼、復視。出現(xiàn)上述體征應懷疑腫瘤已有顱內擴展。

(4)蝶竇惡性腫瘤 有原發(fā)性和轉移性癌兩種,但皆少見。早期無癥狀,待出現(xiàn)單側或雙側眼球移位、運動障礙和視力減退時,多已屬晚期。斷層X線拍片及CT掃描有助于明確腫瘤來源和侵及范圍。

診斷鼻腔及鼻竇惡性腫瘤癥狀出現(xiàn)較晚,且易誤診,早期確診較難。對有上述癥狀者應提高警惕,尤其是40歲以上患者,癥狀為一側性、進行性者更應仔細檢查。

檢查1.前、后鼻鏡檢查

鼻腔中新生物常呈菜花狀,基底廣泛,表面常伴有潰瘍及壞死組織,易出血。如未見腫瘤則應注意中、下鼻甲有無向內側推移現(xiàn)象,中鼻道或嗅裂中有無血跡、息肉或新生物。對每一病例必須進行后鼻鏡檢查,尤其要注意后鼻孔區(qū)、鼻咽頂及咽鼓管咽口情況。

2.鼻腔及鼻內鏡檢查

纖維鼻咽鏡及鼻內鏡檢查,可觀察腫瘤原發(fā)部位、大小、外形、鼻竇開口情況。對懷疑有上頜竇惡性腫瘤者,可利用鼻內鏡插入竇內直接觀察病變;對蝶竇、額竇亦可采用鼻內鏡檢查;對篩竇僅能窺見其鼻內中鼻甲、中鼻道及嗅裂等部位的異常情況,亦有助于診斷。

3.活檢及細胞涂片等檢查

診斷依據(jù)病理學檢查結果,必要時須多次活檢。對病理學檢查結果陰性而臨床上確屬可疑者,可行鼻腔、鼻竇探查術,術中結合冰凍切片檢查確診。

4.影像學檢查

鼻腔X線拍片,尤其是斷層拍片對診斷頗有價值。CT或MRI(磁共振成像)檢查可顯示腫瘤大小和侵犯范圍,并有助于選擇術式。

治療可分為手術、放射治療和化學療法。應根據(jù)腫瘤性質、大小、侵犯范圍以及患者承受能力決定,當前多主張早期采用以手術為主的綜合療法,包括術前放射治療、手術徹底切除癌腫原發(fā)病灶,必要時可行單側或雙側頸淋巴結清掃術,以及術后放療、化學療法等。首次治療是治療成敗的關鍵。

1.放射治療

單獨根治性放射治療,只適用于對放射線敏感的惡性腫瘤,如肉瘤、未分化癌,但療效并不完全滿意。對晚期無法根治的患者,僅能作為單獨的姑息性放射療法。術后復發(fā)者也可行放療。鑒于術后患者一般情況不如術前,故目前多主張術前放射治療,使腫瘤周圍血管與淋巴管閉塞、癌腫縮小,減少播散機會。

2.手術療法

除少數(shù)體積小、表淺而局限的惡性腫瘤外,大多數(shù)需經面部作外切口或經口腔切口進行手術。

3.化學療法

近年有研究發(fā)現(xiàn),使用變壓化學療法可提高療效。其原理用血管緊張素Ⅱ使癌組織的血流量增高而正常組織不變,此時給予化療藥物可增加癌灶內的藥物濃度,之后再用血管擴張藥降壓,癌組織血流突然減少,使進入癌內的藥不被血流帶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