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舌菌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舌菌,中醫(yī)病名。舌菌是以舌體贅生腫塊如菌,堅硬潰爛為主要表現(xiàn)的腫瘤性疾病,即舌巖。本病在口腔炎癥中較為常見,其惡性程度高,晚期常累及頸、頜部,預后不佳。相當于西醫(yī)的舌癌。

名詞解釋舌菌是以舌體贅生腫塊如菌,堅硬潰爛為主要表現(xiàn)的腫瘤性疾病,即舌巖。

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本病相當于西醫(yī)的舌癌。

病因本病多因心脾郁火或外感熱毒,痰火瘀毒結滯所致。口腔粘膜白斑、衛(wèi)生不良、經(jīng)久不愈的潰瘍、假牙等長期慢性刺激,都可能誘發(fā)本病。

病機舌為心之苗,七情內(nèi)傷,氣郁化火,火性炎上,循經(jīng)上行于舌;或思慮傷脾,脾氣久郁,化火生痰;或外感熱毒,或嗜煙日久,火毒熏灼,均可導致舌部經(jīng)絡阻塞,氣血瘀滯,火毒痰瘀互結為舌菌。

臨床診斷診斷要點1、臨床表現(xiàn):初起在舌部生一硬結,形如豆粒,逐漸形成腫塊,按之堅硬,或如菌狀,頭大蒂小。繼而在其中心區(qū)出現(xiàn)邊緣隆起之小潰瘍,漸向深部和周圍發(fā)展,狀若泛蓮,或如雞冠,疼痛難忍,流涎臭穢,觸之易于出血。由于舌活動不便利,可致進食及言語困難。隨著病變范圍增大,有時可導致牙關緊閉。久之可穿腮透舌,延及頸頜,結塊腫大而堅硬疼痛。晚期由于舌不能轉動,飲食難下,體質(zhì)日漸衰敗而死亡。

鑒別診斷1、舌瘡 為發(fā)于舌的潰瘍,多見于舌尖、舌邊,發(fā)病快,病程短,初起即疼痛明顯,潰瘍周圍柔軟,局部不高突。常為多發(fā)性,或有反復發(fā)作。

2、結核性潰瘍 多發(fā)生在舌背部,潰瘍表淺,軟,邊緣不整齊,表面粗糙,色灰黃污濁,疼痛顯著,觸之更甚。

辯證論治治療原則本病多因心脾郁火或外感熱毒,痰火瘀毒結滯所致。治療當以補虛瀉實為原則。心脾郁火證,治宜清心降火、解毒化郁;脾胃火毒證,治宜清泄火毒;陰虛火旺證,治宜滋陰降火;氣血兩虛證,治宜補氣養(yǎng)血。

證治分類1、心脾郁火證

證候:舌體腫物堅硬,如菌如豆,或有腐爛,流涎穢臭,疼痛難忍;伴心煩失眠,口渴尿赤;舌尖紅,苔黃,脈數(shù)。

治法:清心降火,解毒化郁。

方藥:導赤散加減。

常用藥:木通、生地黃、甘草梢、竹葉。

2、脾胃火毒證

證候:舌體胖大,腫塊凸起堅硬,增大較快,糜爛潰瘍,味臭難聞;伴有發(fā)熱口渴,便秘尿黃;舌苔黃膩而厚,脈滑數(shù)。

治法:清泄火毒。

方藥:黃連解毒湯加減。

常用藥:黃芩、黃連、黃柏、梔子。

3、陰虛火旺證

證候:舌紫赤腫痛,潰爛臭穢,轉動不便,妨礙進食;伴身熱口渴、日漸消瘦;苔黃,脈細數(shù)。

治法:滋陰降火。

方藥:知柏地黃湯加減。

常用藥:知母、黃柏、熟地、山萸肉、山藥、澤瀉、茯苓、丹皮。

4、氣血兩虛證

證候:舌體潰爛,甚則穿透舌體,侵犯腮部;伴飲食難下,身體消瘦,面色無華;唇舌淡紅,脈沉細無力。

治法:補氣養(yǎng)血。

方藥:歸脾湯加減。

常用藥:白術、人參、黃芪、當歸、甘草、茯苓、遠志、酸棗仁、木香、龍眼肉、生姜、大棗。

其他療法一、外治法:對不宜手術者,初期用玉樞丹外敷;舌體潰爛者,搽青吹口散或錫類散;潰瘍出血不止者,用蒲黃炭、蘆薈、馬勃等研末外敷。

二、手術治療:早期診斷,早期手術。

轉歸預后本病在口腔炎癥中較為常見,其惡性程度高,晚期常累及頸、頜部,預后不佳。

預防調(diào)護1、注意口腔衛(wèi)生,去除齲齒、壞牙,糾正不合適的假牙及牙托。

2、積極治療舌粘膜白斑、慢性潰瘍。

3、避免精神刺激,戒煙。

文獻摘要《紗科真詮》云:“舌巖,舌根腐爛如巖。”

《尤氏喉科秘書·舌菌》云:“舌菌,屬心經(jīng)火多,因氣郁而生。生舌上,或如木耳,或如菌狀,其色紅紫?!?

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劉清泉 - 主任醫(yī)師、教授、研究生導師 - 首都醫(yī)科大學附屬北京中醫(yī)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