楸木皮,中藥名。為紫葳科植物楸Catalpa bungei C.A.Mey.[C. syringifolia Bunge]的樹皮及根皮的韌皮部。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湖南等地,廣西、貴州、云南等地有栽培。具有降逆氣,解瘡毒之功效。常用于吐逆,咳嗽,癰腫瘡瘍,痔瘺。
入藥部位樹皮及根皮的韌皮部。
性味味苦,性涼。
歸經(jīng)歸肺、大腸經(jīng)。
功效降逆氣,解瘡毒。
主治用于吐逆,咳嗽,癰腫瘡瘍,痔瘺。
相關(guān)配伍1、治口吻瘡:以楸白皮及濕帖之,三四度瘥。(《千金要方》)
2、治口瘡:楸木白汁五合。上一味,每取一匙頭,含咽。(《圣濟(jì)總錄》楸木汁方)
3、治發(fā)背初生:楸木白皮、白馬牙燒灰,摻瘡頭上,以膏封之。(《外臺(tái)》)
4、治白癜風(fēng):楸木白皮五斤。上細(xì)銼,以水五斗,煎取五升,濾去滓,放于慢火上
再煎如糊膏,用不津器收。每取膏摩于所患處,曰二三上效。(《圣惠方》)
5、治小兒壯熱,一切瘡疥,皮膚瘙癢:用楸、梓白皮煎湯洗。(《衛(wèi)生易簡(jiǎn)方》)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9g。外用:適量,搗敷或熬膏涂。
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用,鮮用或曬干。
形態(tài)特征楸又名木王、楸樹、金絲楸、梓桐、旱楸蒜臺(tái)、水桐。小喬木,高8-12cm。樹干聳直,枝直向上。單葉對(duì)生;葉柄長2-8cm;葉片三角狀卵形或卵狀長圓形,長6-15cm,寬達(dá)8cm,先端長漸尖,基部截形、闊楔形,有時(shí)基部具有1-2牙齒,葉面深綠色,葉背無毛。頂生傘房狀總狀花序,有花2-12朵;花萼蕾時(shí)圓球形,2唇開裂,先端2尖齒;花冠淡紅色,內(nèi)面具有2黃色條紋及暗紫色斑點(diǎn),長3-3.5cm;雄蕊4,二強(qiáng);子房上位,花柱1,柱頭2裂。蒴果線形,長25-45cm,寬約6mm。種子狹長橢圓形,長約1cm,寬約2mm,兩端簇生1列長白毛?;ㄆ?-6月,果期6-10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肥沃的山地。分布于河北、山西、陜西、甘肅、山東、江蘇、浙江、河南、湖南等地,廣西、貴州、云南等地有栽培。
相關(guān)論述1、《本草拾遺》:“楸木生山谷間,亦植園林,以為材用,與梓樹本同末異,若柏葉之有松身。蘇敬以二木為一,誤也?!?/p>
2、《救荒本草》:“楸樹所在有之,今密縣梁家沖山谷中多有,樹甚高大,其木可作琴瑟。葉類梧桐葉而薄小,葉梢作三角尖叉,開白花。味甘,采花煠熟,油鹽調(diào)食,及將花曬干,或煠,或炒,皆可食?!?/p>
3、《海藥本草》:“主消食,澀腸下氣及上氣咳嗽?!?/p>
12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胡本祥 - 教授,研究生導(dǎo)師 - 陜西中醫(yī)藥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