牛尾泡,中藥名。為薔薇科植物宜昌懸鉤子Rubus ichangensis Hemsl. et. O. Kuntze的根或葉。分布于陜西、甘肅、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具有收斂止血,通經(jīng)利尿,解毒斂瘡之功效。常用于吐血,衄血,痔血,尿血,血崩,痛經(jīng),小便短澀,濕熱瘡毒,黃水瘡。
入藥部位根或葉。
性味味酸、澀,性涼。
歸經(jīng)歸肝經(jīng)。
功效收斂止血,通經(jīng)利尿,解毒斂瘡。
主治用于吐血,衄血,痔血,尿血,血崩,痛經(jīng),小便短澀,濕熱瘡毒,黃水瘡。
相關(guān)配伍1、治吐血,衄血,尿血:牛尾泡根30g,白茅根30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2、治痔瘡出血:①牛尾泡根15g,紫花地丁15g,虎杖9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②牛尾泡根15g,紫花地丁15g,虎杖9g。水煎服。(《四川中藥志》1982年)
3、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痛經(jīng),產(chǎn)后腹痛:(黃泡子)根30g,土當歸30g,益母草15g,山莓根12g。煎水兌甜酒服。
4、治小便短黃:(黃泡子)根15-30g。水煎服。
5、治濕疹,癩子:(黃泡子)根皮研粉,撒布或茶油調(diào)涂。(3-5方出自《湖南藥物志》)
6、治黃水瘡:牛尾泡葉適量。研末,麻油調(diào)搽患處。(《萬縣中草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外用:適量,研末撒或調(diào)敷。
采集加工根,秋、冬季采挖,洗凈,曬干。葉,夏季采,曬干。
形態(tài)特征宜昌懸鉤子,又名黃泡子,黃藨子,山泡刺藤,小米泡,紅五泡。攀援或匍匐灌木,高達3m。枝細長,具有柄腺毛和散生小鉤狀皮刺。單葉,近革質(zhì);葉柄長2-4cm,常疏生腺毛或短小皮刺;托葉鉆形或線狀披針形,全緣;葉片卵狀披針形,長8-15cm,寬4-7cm,先端漸尖,基部深心形,邊緣疏生具凸頭小鋸齒,兩面無毛,下面沿中脈疏生小皮刺。頂生細圓錐花序,長15-25cm,腋生花序有時形似總狀;花白色,直徑6-8mm;花梗短,疏生柔毛和腺毛,萼片卵形,先端鉆狀,全緣,內(nèi)外兩面有柔毛,花時直立,果時反折。聚合果球形,直徑5-7mm,紅色,只有10多個小核果?;ㄆ?-8月,果期10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海拔2500m的山坡、山谷疏密林中或灌叢內(nèi)。分布于陜西、甘肅、安徽、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現(xiàn)代研究現(xiàn)代臨床用于治療外傷出血和各種出血,痛經(jīng),小便短澀和黃水瘡等。
相關(guān)論述1、《四川常用中草藥》:“酸澀,平?!薄笆諗?,止血,解毒。根:通經(jīng)散瘀。治吐血,痔瘡出血。葉:治黃水瘡,濕熱瘡毒?!?/p>
2、《廣西藥植名錄》:“根:止痛,利尿,殺蟲?!?/p>
3、《湖南藥物志》:“微苦、澀,涼。”
4、《湖南藥物志》:“通經(jīng)利尿,清熱解毒?!?/p>
12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姜大成 - 教授,博士生導師 - 長春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