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科普中國]-胖血藤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胖血藤,中藥名。為廖科植物牛皮消蓼Polygonum cynanchoides Hemsl. [Fagopyrum cynanchoides (Hemsl.) H. Gross]的根。分布于陜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具有斂肺止咳,行氣健胃,祛風除濕之功效。常用于肺癆咳嗽,痰中帶血,百日咳,胃脘脹悶疼痛,風濕痹痛。

別名蕎麥蔓、毛血藤、云扣蓮、蕎葉細辛、白前蓼、百解藥、黃姜蔓、黃腰子蔓、何首烏蔓。

入藥部位根。

性味味酸、辛,性涼。

歸經歸肺、胃經。

功效斂肺止咳,行氣健胃,祛風除濕。

主治用于肺癆咳嗽,痰中帶血,百日咳,胃脘漲悶疼痛,風濕痹痛。

相關配伍1、治肺癆咳嗽、吐血:生胖血藤(去粗皮和木心)60g。燉豬肉吃。

2、治勞弱咳嗽:胖血藤150g,冰糖120g,胡椒12g,泡酒500g。每日早晚各服9g。(1-2方出自《貴陽民間藥草》)

3、治百日咳:毛血藤9g,鹿街草6g。煎水服。(《貴州草藥》)

4、治胃脘痛:①干胖血藤根15g,蒸燒酒120g。每服藥酒30g。②胖血藤、穿心蓮各15g。煎水服,連服數次。

5、治風濕:胖血藤、透骨草各30g,泡酒500g。每服藥酒30g。(4-5方出自《貴陽民間藥草》)

6、治陰瘡久不收口:毛血藤搗爛,敷患處。(《貴州草藥》)

用法用量內服:煎湯,10-15g;或浸酒。外用:適量,搗敷。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挖,除去莖葉,洗凈,鮮用或晾干。

形態(tài)特征牛皮消蓼又名牛皮消葉蓼。多年生蔓生草本。莖細長,圓柱形,被淡黃色柔毛。葉互生;葉柄通常比葉片短或近等長,被柔毛;托葉鞘短筒狀,膜質,先端斜形,被銹絨毛;葉片心狀箭形,長3-7cm,寬4-8cm,先端急尖,基部側生裂片具小尖,全緣,兩面被柔毛。圓錐花序頂生,長達20cm;花小,花被5深裂,白色;雄蕊8,近等長或稍短于花被;花柱3,柱頭纓狀。瘦果卵狀三棱形,黑色,有光澤,包于宿存花被內?;?、果期8-10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河岸或山溝草叢中。分布于陜西、甘肅、河南、湖北、四川、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鑒別根數條聚生于節(jié)狀根莖上,有時尚可見殘留莖基。根長圓柱形或長條形,或有分枝,長10-20cm,直徑3-6mm;表面紅褐色至棕褐色,有明顯的細縱皺紋,并有須根和褐色點狀須根痕。質堅硬,易折斷,斷面黃白色,有明顯的木心。氣微,味微苦、澀。

相關論述1、《貴陽民間藥草》:“斂肺,止咳,止血。治肺癆,止胃痛?!?/p>

2、《貴州草藥》:“健胃,止咳,鎮(zhèn)痛,解毒?!?/p>

3、《貴州民間方藥集》:“治胸胃氣痛,驚癇等癥。有解毒,鎮(zhèn)驚,鎮(zhèn)痛作用?!?/p>

4、《全國中草藥匯編》:“斂肺止咳,行氣化濕,鎮(zhèn)痛清熱?!?/p>

12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蔣林 - 教授 -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