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天竹根,中藥名。為小檗科植物南天竹Nandina domestica Thunb.的根。南天竹根分布于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具有清熱,止咳,除濕,解毒之功效。常用于肺熱咳嗽,濕熱黃疸,腹瀉,風(fēng)濕痹痛,瘡瘍,瘰疬。
入藥部位根。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jīng)歸肺、肝經(jīng)。
功效清熱,止咳,除濕,解毒。
主治用于肺熱咳嗽,濕熱黃疸,腹瀉,風(fēng)濕痹痛,瘡瘍,瘰疬。
相關(guān)配伍1、治肺熱咳嗽:鮮南天竹根30g,鮮枇杷葉(去毛)30g。水煎,日分3次服。(《福建中草藥》)
2、治百日咳:南天竹(根)、一煎球各30g。水煎,加冰糖適量,日分3-4次服。(《廣西民間常用草藥》)
3、治濕熱黃疸:鮮南天竹根30-60g,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4、治發(fā)熱口渴:南天竹根9g,水竹葉、水燈芯各6g。水煎服。(《湖南藥物志》)
5、治食積腹瀉:南天竹(根)60g,炒麥芽30g。水煎,日分3次服。(《廣西民間常用中草藥手冊》)
6、治濕熱痹痛:鮮南天竹根30-60g;或加白葡萄鮮根30g,芙蓉菊鮮根15g。水煎服。(《福建中草藥》)
7、治流火風(fēng)痰(俗稱熱風(fēng)關(guān)節(jié)炎):南天竹鮮根30-60g,豬腳1-2個。酌加紅酒、開水,燉2h,分2-3次服。(《福建民間草藥》)
8、治濕熱下注,關(guān)節(jié)腫痛:南天竹根30g,銀花藤30g。水煎服或泡酒服。(《四川中藥志》1979年)
9、治腰肌勞損:南天竹根30g,黃酒吞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10、治跌打損傷,氣閉暈厥:南天竹根1節(jié),磨白酒15g成濃汁,兌開水1杯溫服。(《湖南農(nóng)村常用中草藥手冊》)
11、驅(qū)除蛔蟲:南天竹根和楝樹皮,煎水服。(《杭州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鮮品30-60g;或浸酒。外用:適量,煎水洗、或點眼。
使用注意孕婦禁服。
采集加工9-10月采收,去雜質(zhì),曬干,或鮮用。
形態(tài)特征南天竹又名南天燭、藍(lán)田竹、楊桐、闌天竹、大椿、貓兒傘、小鐵樹、老鼠刺、珍珠蓋涼傘。常綠灌木,高約2m。莖直立,圓柱形,叢生,分枝少,幼嫩部分常為紅色。葉互生,革質(zhì)有光澤;葉柄基部膨大呈鞘狀;葉通常為三回羽狀復(fù)葉,長30-50cm,小葉3-5片,小葉片橢圓狀披針形,長3-7cm,寬1-1.2cm,先端漸尖,基部楔形,全緣,兩面深綠色,冬季常變?yōu)榧t色?;ǔ纱笮蛨A錐花序,長13-25cm,花直徑約6mm,萼片多數(shù),每輪3片,內(nèi)兩輪呈白色花瓣狀;雄蕊6,離生,花藥縱裂;子房1室,有2個胚珠,花柱短。漿果球形,熟時紅色或有時黃色,直徑6-7mm,內(nèi)含種子2顆,種子扁圓形。花期5-7月,果期8-10月。
生長環(huán)境生長于疏林及灌木叢中,多栽培于庭院。分布于陜西、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湖北、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等地。
相關(guān)論述1、《重慶草藥》:“味苦,性寒,無毒。”
2、《民間常用草藥匯編》:“治回食病?!?/p>
3、《重慶草藥》:“清熱除濕。治熱癥火眼,吐血,風(fēng)熱頭痛,風(fēng)濕腿痛或勞動后腰腿脹痛?!?/p>
1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蔣林 - 教授 -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