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蕊草,中藥名。為野牡丹科植物三蕊草Sonerila tenera Royle的全草。分布于江西、廣東、廣西、云南等地。具有補血活血之功效。常用于血虛萎黃,崩漏,月經(jīng)不調(diào)。
入藥部位全草。
性味味甘、微苦,性平。
功效補血活血。
主治用于血虛萎黃,崩漏,月經(jīng)不調(diào)。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15g。
采集加工春、夏季采收,洗凈,曬干。
形態(tài)特征三蕊草又名短藥地膽。草本,高5-15cm。莖纖細(xì),略四棱形,棱上具狹翅,被平展的腺毛及微柔毛。葉柄長1-3mm,被腺毛;葉片膜質(zhì),狹橢圓形至卵形,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長(5-)10-25mm;寬(3-)4-7mm,邊緣具細(xì)鋸齒,齒尖有刺毛,葉面被星散的長粗毛,中、側(cè)脈微隆起,背面僅脈上具星散的長粗毛,其余無毛或具糠秕,中、側(cè)脈隆起,側(cè)脈2對,其中1對基出。蝎尾狀聚傘花序,頂生,有花2-5朵,長1-2.5cm,被平展的腺毛;總花梗長8-15mm,花梗長1-5mm,被疏腺毛,略三棱形;花萼鐘狀管形,長約4mm,略具三棱,具6脈,常僅脈上被疏腺毛,裂片極短,廣卵狀三角形;花瓣粉紅色、紫紅色或淺藍(lán)色,長圓狀橢圓形,頂端急尖,1側(cè)偏斜,外面中脈具疏腺毛;雄蕊3,等長,花絲與花藥近等長,花藥小,廣卵形,長約1.8mm,基部叉開,藥隔不延長;子房瓶形,先端膜質(zhì)冠微3裂。蒴果柱狀圓錐形,略具3棱,長約4mm,寬2mm,與宿存萼貼生;宿存萼被疏腺毛,具6脈。花期8-10月,果期10-12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海拔800-1800m的松林下、林間空地、林緣路邊草叢中及草地。分布于江西、廣東、廣西、云南等地。
1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蔣林 - 教授 - 廣西中醫(yī)藥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