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唐松草,中藥名。為毛茛科植物香唐松草Thalictrum foetidum L.的根及根莖。分布于華北及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西藏。具有清熱燥濕,解毒之功效。用于濕熱痢疾,黃疸,目赤腫痛,癰腫瘡癤,風(fēng)濕熱痹。
入藥部位根及根莖。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jīng)歸胃、大腸、肝經(jīng)。
功效清熱燥濕,解毒。
主治用于濕熱痢疾,黃疸,目赤腫痛,癰腫瘡癤,風(fēng)濕熱痹。
相關(guān)配伍1、治痢疾、腸炎:“馬尾黃連27g,木香9g。共為細末,每次3-6g,每日3次。(《新疆中草藥手冊》)
2、治膀胱熱毒,陰囊腫脹:土黃連、赤小豆、赤芍、薏苡仁各9g。水煎服。(《新疆中草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3-10g。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
使用注意脾胃虛寒者慎服。
采集時間春、秋季挖取,洗凈曬干,用時切段。
形態(tài)特性香唐松草又名:腺毛唐松草。多年生草本,高15-100cm。無毛或幼時有短柔毛,長大后脫落變無毛。莖直立,上部分枝或不分枝。葉互生;葉柄短,有鞘;托葉膜質(zhì),褐色;基生葉和莖下部葉在開花時枯萎;莖中部葉為三至四回三出近羽狀復(fù)葉,有短柄;葉片長5.5-12cm;小葉草質(zhì),菱狀寬倒卵形、卵形或近圓形,長4-15mm,寬3.5-15mm,先端急尖或鈍,基部圓楔形或圓形,有時淺心形,3淺裂,裂片全緣或有2-3疏齒,上面脈稍凹陷,疏被腺毛,下面脈稍隆起,沿脈生短柔毛和腺毛。圓錐花序;具少數(shù)或多數(shù)花;花兩性,花梗細,長5-12mm,被白色短柔毛和腺毛;萼片4-5,花瓣狀,卵形,長2.5-4mm,寬約1.5mm,淡黃綠色,外面常有疏柔毛,早落;花瓣無;雄蕊多數(shù),比萼片長1-2倍,花絲上部狹線形,下部絲狀,花藥狹長圓形,長2.5-3.5mm,先端有短尖;心皮4-8,被疏柔毛,無柄,柱頭三角狀箭頭形。瘦果倒卵形,扁平,長3-5mm,有短柔毛,有8條縱肋,宿存柱頭上約1mm。花期5-7月,果期6-8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海拔350-4500m的山地草坡或高山多石礫處。分布于華北及陜西、甘肅、青海、新疆、四川、西藏。
藥材性狀細根數(shù)十條叢生于較小的根莖下面,長3-8cm,直徑約1.5mm;表面棕色。質(zhì)脆,易折斷,斷面略呈纖維性。氣微,味略苦。
藥理作用1、抗癌作用。
2、抗菌作用。
3、降壓作用。
相關(guān)論述《新疆中草藥手冊》:“清熱燥濕,殺菌止痢?!?/p>
附注我區(qū)(新疆)尚有多種唐松草,形態(tài)相似,均作為馬尾連入藥。
1234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圖雅 - 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 -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