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香油罐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shí)科普陣地
收藏

香油罐,中藥名。為菊科植物大花金挖耳Carpesium macrocephalum Franch. et. Sav.的全草或根皮。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和四川等地。具有涼血止血,祛瘀之功效。用于外傷出血,跌打損傷。

入藥部位全草或根皮。

性味味苦,性微寒。

歸經(jīng)歸腎、肝經(jīng)。

功效涼血止血,祛瘀。

主治用于外傷出血,跌打損傷。

相關(guān)配伍1、治外傷出血:香油罐根皮適量。研末外敷傷處。

2、治跌打損傷:鮮香油罐全草適量。搗爛敷患處。(1-2方出自《全國中草藥匯編》)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干品研末撒敷。

采集時(shí)間夏、秋季采收全草,秋后采收根皮,鮮用或曬干。

形態(tài)特性大花金挖耳又名:千日草、神靈草、仙草。多年生草本。莖高60-140厘米,基部直徑6-9毫米,有縱條紋,被卷曲短柔毛,中上部分枝。莖葉于花前枯萎,基下部葉大,具長柄,柄長15-18厘米,具狹翅,向葉基部漸寬,葉片廣卵形至橢圓形,長15-20厘米,寬10-15厘米,先端銳尖,基部驟然收縮成楔形,下延,邊緣具粗大不規(guī)整的重牙齒,齒端有腺體狀胼胝,上面深綠色,下面淡綠色,兩面均被短柔毛,沿葉脈較密,側(cè)脈在葉基部與中肋幾成直角,在中上部則彎拱上升,中部葉橢圓形至倒卵狀橢圓形,先端銳尖,中部以下收縮漸狹,無柄,基部略呈耳狀,半抱莖,上部葉長圓狀披針形,兩端漸狹。頭狀花序單生于莖端及枝端,開花時(shí)下垂;苞葉多枚,橢圓形至披針形,長2-7厘米,葉狀,邊緣有鋸齒??偘P狀,直徑2.5-3.5厘米,長8-10毫米,外層苞片葉狀,披針形,長1.5-2厘米,寬5-9毫米,先端銳尖,兩面密被短柔毛,中層長圓狀條形,較外層稍短,先端草質(zhì),銳尖,被柔毛,下部干膜質(zhì),無毛,內(nèi)層匙狀條形,干膜質(zhì)。兩性花筒狀,長4-5毫米,向上稍寬,冠檐5齒裂,花藥基部箭形,具撕裂狀的長尾,雌花較短,長3-3.5毫米。瘦果長5-6毫米。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林緣、草地。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甘肅和四川等地。

藥材性狀莖細(xì)長,分枝,有縱條紋,被短毛。表面灰綠色。葉多皺縮破碎,廣卵形至橢圓形,葉綠具粗大不規(guī)則的重牙齒,葉灰綠色。頭狀花序枯黃色,著生于莖、枝端,苞片葉狀,披針形,總苞扁球形或杯狀。氣香,味澀。

相關(guān)論述《全國中草藥匯編》:“涼血,散瘀,止血。主治跌打損傷,外傷出血。”

12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圖雅 - 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 - 中國中醫(yī)科學(xué)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