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棉花藤葉,中藥名。為虎耳草科植物冠蓋藤Pileostegia viburnoides Hook.f.et Thoms.的枝葉。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具有解毒消腫,斂瘡止血之功效。常用于膿瘡,瘡瘍潰爛,外傷出血。
入藥部位枝葉。
性味味辛、微苦,性溫。
歸經(jīng)歸心經(jīng)。
功效解毒消腫,斂瘡止血。
主治用于膿瘡,瘡瘍潰爛,外傷出血。
相關(guān)配伍1、治多發(fā)性膿腫:(冠蓋藤)藤葉,紫丹參葉各適量。研細(xì)粉,加面粉少許調(diào)勻外敷。另?。ü谏w藤)藤、大青葉、忍冬藤、虎杖各9g,土茯苓15g,飛來鶴6g。水煎分2次服。(《浙江藥用植物志》)
2、治多年潰爛瘡毒:(青棉花藤)葉洗凈,加白糖搗爛。敷瘡口,外加包扎。(《天目山藥用植物志》)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鮮品搗敷;或研末調(diào)敷。
采集加工葉或枝葉全年均可采,曬干或鮮用。
形態(tài)特征冠蓋藤又名青棉花、大一枝花。常綠木質(zhì)藤本,長達20m。莖粗約10cm,以氣生根攀援于樹干或巖石上;小枝圓柱形,無毛,皮孔不明顯。葉對生,革質(zhì);葉柄長1-3cm;葉片卵形或卵狀披針形,長2.5-6cm,寬1.2-2.5cm,先端漸尖或短尖,基部楔形,上面暗綠色,無毛,有光澤,下面淡綠色,無毛或被極少的星狀毛,全緣,稍反卷;主脈于上面略下凹,下面隆起;側(cè)脈6-8對?;▋尚?,圓錐花序頂生,長10-20cm,徑可達15cm,花序梗與花梗常無毛或被極疏的星狀毛;萼齒4-5,三角形;花瓣4-5,卵形,白色,上部連合成冠狀;雄蕊8-10,花絲彎曲呈波狀,花藥近球形;子房下位,花柱短,柱頭4-5裂。蒴果陀螺狀半球形,有縱肋,無毛。種子多數(shù)?;ㄆ?-7月,果期7-10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1300m的陰濕山谷、山坡巖石旁及雜灌林中。分布于西南及安徽、浙江、江西、福建、臺灣、湖南、廣東、海南、廣西等地。
藥材性狀葉多皺縮彎曲,完整者展平后呈橢圓形或橢圓狀披針形,長7-14cm,寬2.5-4cm,先端短尖或漸尖,基部楔形,全緣或上部略呈淺波狀鋸齒,下面被稀疏的星狀毛,葉柄長1-3cm。葉片薄革質(zhì),易碎。氣微,味苦。
相關(guān)論述1、《福建藥物志》:“止血,去腐生新。治外傷出血,潰爛瘡瘍。”
2、《浙江天目山藥植志》:“治多年潰爛瘡毒,葉洗凈,加白糖搗爛,敷瘡口,外加包扎?!?/p>
12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辛寧 - 教授, - 碩士研究生導(dǎo)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