肉桂油,中藥名。為樟科植物肉桂Cinnamomum cassia Presl的樹皮、枝、葉經(jīng)蒸餾所得的芳香油。分布于福建、臺灣、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等地。具有祛風(fēng)濕,溫健脾胃之功效。常用于風(fēng)濕及皮膚瘙癢,脾胃陽脫,肢冷脈微,脘腹冷積,腹痛泄瀉,寒疝奔豚等癥。
入藥部位樹皮、枝、葉經(jīng)蒸餾所得的芳香油。
性味味辛、甘,性熱。
歸經(jīng)歸脾、胃經(jīng)。
功效祛風(fēng)濕,溫健脾胃。
主治用于風(fēng)濕及皮膚瘙癢,脾胃陽脫,肢冷脈微,脘腹冷積,腹痛泄瀉,寒疝奔豚等癥。
用法用量內(nèi)服:開水沖,0.006-0.03g。外用:摩涂。
形態(tài)特征肉桂又名桂木、梫、木桂、桂樹。常綠喬木。芳香,樹皮灰褐色;枝條被灰黃色短柔毛。葉互生或近對生;葉柄長1.2-2cm,被黃色短絨毛;葉片長橢圓形,或近披針形,長8-34cm,寬4-9.5cm,先端尖或短漸尖,基部楔形,邊緣內(nèi)卷,上面綠色,有光澤,無毛,下面淡綠色,疏被黃色短絨毛,離基三出脈,橫脈波狀,近平行,革質(zhì)。圓錐花序腋生或近頂生,長8-16cm,被黃色絨毛,花序分枝末端具3朵花作聚傘狀排列。花兩性,長約4.5mm,白色;花梗長3-6mm,被黃褐色短絨毛;花被筒倒錐形,長約2mm,花被裂片卵狀,長約2.5mm,寬約1.5mm,先端鈍或銳尖;能育雄蕊9,花絲被柔毛,第1、2輪雄蕊長約2.5mm,花藥卵狀長圓形,長約0.9mm,4室,上2室較小,內(nèi)向瓣裂,花絲長約1.4mm,第3輪雄蕊長約2.7mm,花藥卵狀長圓形,4室,上2室較小,外側(cè)向瓣裂,下2室外向瓣裂;退化雄蕊3,箭頭狀,連柄長約2mm,柄被柔毛,子房卵球形,長約1.7mm,無毛,花柱與子房等長,柱頭小,不明顯。果實(shí)橢圓形,長約1cm,寬約8mm,顯紫色,無毛;果托淺杯狀,長4mm,先端直徑達(dá)7mm,有時(shí)略齒裂?;ㄆ?-8月,果期10-12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常綠闊葉林中,但多為栽培。在福建、臺灣、海南、廣東、廣西、云南等地的熱帶及亞熱帶地區(qū)均有栽培,其中尤以廣西栽培為多,大多為人工純林。
藥材性狀本品為黃色或黃棕色的澄清液體,有肉桂的特異香氣,味甜、辛,露置空氣中或存放日久,色漸變深,質(zhì)漸濃稠。微溶于水,易溶于乙醇或冰醋酸。
相關(guān)論述1、《綱目拾遺》:“性熱?!薄肮ν夤稹!?/p>
2、《百草鏡》:“肉桂油,奧海洋舶帶來。色紫,香烈如肉桂氣?!?/p>
3、《廣西中藥志》:“味甜辛,性溫?!薄胺枷憬∥福?qū)風(fēng)。外用:治風(fēng)濕及皮膚瘙癢。”
1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楊扶德 - 教授 -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