瞼腺炎又稱麥粒腫,是一種常見的眼瞼腺體及睫毛毛囊的急性化膿性炎癥,青少年多發(fā)。該病容易反復,嚴重時可破潰,遺留眼瞼瘢痕,故應到正規(guī)醫(yī)院,及時使用抗生素眼藥滴眼或行手術治療。疾病分類
根據被感染的腺體的不同部位,可分為外瞼腺炎(externalhordeolum)和內瞼腺炎(internal hordeolum)。如為睫毛毛囊所屬的皮脂腺(Zeis腺)感染,稱為外瞼腺炎;如為瞼板腺受累,稱為內瞼腺炎。
發(fā)病原因外瞼腺炎,俗稱“針眼”,又稱“瞼緣癤”,為睫毛毛囊根部皮脂腺(Zeis腺)及瞼緣腺體(Moll腺)的急性化膿性炎癥。內瞼腺炎為瞼板腺(Meibomian腺)急性化膿性炎癥或瞼板腺囊腫繼發(fā)感染。病原體多為葡萄球菌,多經瞼腺在瞼緣的開口處進入腺體,引起炎癥。
發(fā)病機制葡萄球菌感染眼瞼腺體及睫毛毛囊引起的急性化膿性炎癥。
病理生理為毛囊附近腺體感染所致,形成膿腫。膿腫周圍有水腫和炎性細胞浸潤,最后膿腫于毛囊處破潰,膿與壞死組織流出。破潰處纖維增生,瘢痕愈合。
臨床表現外瞼腺炎初起時癢感逐漸加劇,瞼局部水腫、充血,有脹痛或眨眼時疼痛,伴壓痛,近瞼緣處可摸到硬結,發(fā)生在外眥部者疼痛特別顯著,外側球結膜也發(fā)生水腫。炎癥嚴重時可上瞼或下瞼彌漫性紅腫。輕者經治療或未治療可自行消退,或3~5日后硬結逐漸軟化,在睫毛根部有黃色膿頭,積膿一旦穿破皮膚,向外排出,則紅腫迅速消退,疼痛也隨之消失;重者常伴耳前或頜下淋巴結腫大并有壓痛,致病菌毒力強者或全身抵抗力弱者,炎癥可由一個腺體擴展到其他腺體,形成多個膿點,可發(fā)展為瞼蜂窩織炎,伴畏寒、發(fā)熱等全身癥狀。
內瞼腺炎眼瞼紅腫、疼痛,主要因為發(fā)炎的瞼板腺被致密的瞼板纖維組織包繞。紅腫一般較外瞼腺炎輕,但疼痛卻較之為重。在膿腫尚未穿破之前,相應的瞼結膜面充血,常隱見黃色膿頭,可自行穿破。少數情況下,膿液可從瞼板腺的管道向外排出,但較為常見的是膿液突破瞼板和結膜的屏障,而流入結膜囊內,膿液排出后,紅腫即消退。如果致病菌毒性強烈,則在膿液未向外穿破前,炎癥已擴散,侵犯整個瞼板而形成眼瞼膿腫。
診斷及鑒別診斷根據典型病史及查體見眼瞼隆起,紅腫,有時可伴球結膜水腫。觸診可及硬結,邊界清,伴壓痛,即可基本診斷。
疾病治療內瞼腺炎與外瞼腺炎治療方法大致相同:
早期局部熱敷,促使浸潤、硬結吸收,或促進化膿。局部滴抗生素眼藥水及涂眼藥膏,一般常用廣譜抗生素如喹諾酮類或氧佛沙星類滴眼。
應用上述措施2周左右,仍殘留硬結者,可行手術切除。外瞼腺炎手術開口位于皮膚面,與瞼緣平行,且需縫合。膿腔大未能排凈膿液者,應放入引流條,每日換藥,至引流條無膿時取去,1~2天后傷口即可愈合;內瞼腺炎手術切口位于結膜面,垂直于瞼緣,通常不需縫合。內瞼腺炎膿腫向外生長,表面皮膚過于菲薄極易破裂者,亦可于皮膚面做平行瞼緣切口。不能配合手術的兒童宜麻醉輔助下行手術。
局部炎癥重者或伴淋巴結腫大者,可全身應用抗生素,口服或肌肉注射,必要時靜脈輸液。
頑固反復發(fā)作者,可做膿液培養(yǎng),結合藥敏結果選用合適的抗生素,或作轉移因子注射,每次2mg,每周2次,5周為一療程,可調節(jié)免疫功能。
注意:瞼腺炎未成熟或已破潰出膿切忌擠壓,以免感染擴散,引起蜂窩織炎,海綿竇膿栓等嚴重并發(fā)癥。12
疾病預后輕者經治療或不經治療可自行消退,不遺留瘢痕,或于數日后,硬結破潰,膿液排出,紅腫痛消失,相應破潰處遺留瘢痕。重者需行手術治療,手術切口處可遺留瘢痕。炎癥嚴重者可伴淋巴結腫大,發(fā)展為瞼蜂窩織炎,伴有畏寒、發(fā)熱等全身癥狀。瞼腺炎未成熟或已破潰出膿擠壓硬結可引起感染擴散,引起蜂窩織炎,海綿竇膿栓等嚴重并發(fā)癥。
疾病預防一般主張清淡飲食,少油膩。注意眼部衛(wèi)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