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五精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五精為五臟所藏之精氣,是五臟進行正常生理活動的基本物質(zhì),也是與五臟相關(guān)的組織器官及精神活動的營養(yǎng)保證。當五臟藏精出現(xiàn)異常時,就會出現(xiàn)精氣匯聚的異?,F(xiàn)象,稱為五精所并,即“精氣并于心則喜,并于肺則悲,并于肝則憂,并于脾則畏,并于腎則恐”,值得醫(yī)者深入研究。

解讀《素問·宣明五氣篇》:“五精所并:精氣并于心則喜,并于肺則悲,并于肝則憂,并于脾則畏,并于腎則恐?!薄拔寰?,即五臟所藏之精氣,是五臟進行正常生理活動的基本物質(zhì),也是與五臟相關(guān)的組織器官及精神活動的營養(yǎng)保證。

中醫(yī)應用1、五精的生理

五臟之精,源于《素問·上古天真論》“五臟六腑之精”一詞,簡稱“臟精”,是指五臟所藏的有濡養(yǎng)、滋潤和支撐本臟及其所屬的六腑、形體、官竅等作用的液態(tài)精華物質(zhì),包括先天稟賦之精和后天水谷之精。先天之精與后天之精合化為一身之精,一身之精分藏于五臟,則為五臟之精。五臟之精有濡養(yǎng)和滋潤作用,五臟及其所屬的六腑、形體、官竅,主要依靠其所藏之精的濡養(yǎng)而能發(fā)揮其生理功能。五臟之精的存在形式不同,如心精、肝精可以與心血、肝血相融合的形式貯存于心、肝之內(nèi)。如《素問·經(jīng)脈別論》有“濁氣歸心,淫精于脈”、“食氣入胃,散精于肝”之論。肺所藏之精稱為肺精。肺精主要由脾轉(zhuǎn)輸至肺的水谷之精的輕清部分組成,依靠肺氣的宣發(fā)與肅降作用,上濡頭面諸竅,外“輸精于皮毛”(《素問·經(jīng)脈別論》)。脾所藏之精稱為脾精。脾精是脾功能活動的物質(zhì)基礎。因飲食水谷之精華皆由脾吸收和轉(zhuǎn)輸,故脾精實為水谷之精。脾精輸布到其他四臟,化為該臟之精,故有“脾主為胃行其津液”(《素問·厥論》)、“中央土以灌四傍”(《素問·玉機真藏論》)、“脾氣散精,上歸于肺”(《素問·脈要精微論》)之說。腎所藏之精,稱為腎精。腎精由稟受于父母的先天之精,加之部分輸于腎的水谷之精的充養(yǎng)而生成。

2、五精的病理

五精病理即為“五精所并”,出自《素問·宣明五氣篇》。“并”,《說文》云:“并,相從也?!薄对~?!丰尀椤昂稀?,故“并”有相從、聚合、匯合之意。對“五精所并”的發(fā)生原因,原文有明確闡述:“虛而相并者也”,即五臟精氣的虛弱是精氣“并”(聚合)的先決條件。具體地說,五臟中若有某一臟精氣虛弱,則機體會調(diào)動其他部位(五臟以外)的精氣匯聚于此臟。這是由于五臟的功能活動對于整個人體起著十分重要的作用,如果因五臟精氣不足而導致五臟功能衰退,則人的生命活動就會受到很大的影響;因而一旦某臟精氣不足,人體就會調(diào)動其他部位的精氣匯集聚合于此臟,以保證和維持此臟生理活動的正常進行。這實際上是機體的一種保護性反應,也是“五精所并”的實質(zhì)所在。

某臟精氣虛弱時,其他部位的精氣反應性地聚合于此臟,則與五臟相關(guān)的組織器官及精神活動的榮養(yǎng)就難得到保證,就會產(chǎn)生種種的病變。

(1)精氣并于腎則恐

《靈樞·本神》曰:“腎藏精,精舍志。”志者,張景岳《類經(jīng)》注曰:“意之所存,謂意已決而卓有所立者,曰志?!蹦I精足,則腦髓充而志強,就能決斷而處事,且付之于行動;若腎的精氣虛弱,精氣并于腎,則“志”失精養(yǎng)而虛弱,常見意念不定,遇事害怕,不能決斷處事,概稱為“恐”。所以說“精氣并于腎則恐”。

(2)精氣并于肺則悲

《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肺者,相傅之官,治節(jié)出焉?!狈沃鳉?,能輔助心君主血主神。肺的精氣充足,心主血主神的功能也能得助而正常,則氣血通利,神和志達,而有“喜”的神態(tài);若肺的精氣虛弱,精氣皆并于肺,則心君失于輔助,易引起心氣虛弱。《靈樞·本神》曰:“心氣虛則悲”,悲乃心“不能喜”的神態(tài)。這就是“精氣并于肺則悲”的緣由所在。

(3)精氣并于肝則憂

《素問·靈蘭秘典論》曰:“肝者,將軍之官,謀慮出焉?!备螢閯偱K,又主疏泄升發(fā),故具將軍之性而出謀慮。如肝的精氣不足,精氣并于肝之本臟,則肝所主之神失于榮養(yǎng),不僅不會有將軍之剛性及謀慮之產(chǎn)生,且常憂郁寡言,愁悶不解。此即“精氣并于肝則憂”之理。

(4)精氣并于脾則畏

《靈樞·本神》曰:“脾藏營,營舍意。”又《素問遺篇刺法論》云:“脾為諫議之官,知周出焉?!逼榫珰鉅I血生化之源,脾強則“意”有所養(yǎng),使人善思強記,能諫議人事,明智周詳。若脾的精氣不足,精氣遂并于脾,則“意”失于營,就會出現(xiàn)記憶減退、不耐思考、不能諫議、遇事畏難不前的異常神態(tài)。此即“精氣并于脾則畏”之意。

(5)精氣并于心則喜

《靈樞·本神》曰:“心藏脈,脈舍神?!毙闹魃?,心的精氣充足,則心能主血主神,神和志達而有正常之“喜”。若心的精氣不足,精氣皆并于心,則神失所養(yǎng),也會出現(xiàn)情志的異常,如“心氣虛則悲”(《靈樞·本神》),即是表現(xiàn)之一。臨床中也可見到“喜”,那就是喜笑無常,多出現(xiàn)在癲狂之病中;此病也有因心氣虛、心陽虛所致者,如《素問·腹中論》曰:“石之則陽氣虛,虛則狂?!薄鹅`樞·通天》亦云:“陽重脫者易狂?!北c喜皆可因心的精氣虛所致,只是前者往往較輕,后者似更嚴重。

12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魏戌 - 副主任醫(yī)師 -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望京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