手太陰氣絕指手太陰肺經的經氣衰竭,主要證候是爪甲枯,毛發(fā)焦折。其表現提示著預后不良,甚至可從表現推知死亡時間。
解讀手太陰氣絕為五陰氣絕之一,出自《靈樞·脈經》,五陰氣絕分別為手太陰氣絕,手少陰氣絕,足太陰氣絕,足少陰氣絕,足厥陰氣絕,此五條經脈為五臟所屬經脈,經氣絕亦反應五臟精氣衰竭,文中詳細論述了五陰氣絕的表現,是疾病預后不良的和預測死亡時間的依據。
《靈樞·經脈》:“手太陰氣絕,則皮毛焦。太陰者,行氣溫于皮毛者也,故氣不榮則皮毛焦;皮毛焦則津液去皮節(jié);津液去皮節(jié)者,則爪枯毛折;毛折者,則毛先死。丙篤丁死,火勝金也。
手太陰肺經之經氣竭絕,病人皮毛焦枯。因為手太陰肺經運行營衛(wèi)二氣以溫潤皮毛的,所以肺氣虛不能運行榮衛(wèi)二氣,則皮毛焦枯;皮毛焦枯,是由于皮膚、關節(jié)失去了營衛(wèi)二氣的滋養(yǎng);皮膚、關節(jié)失去滋養(yǎng),則爪甲枯槁、毫毛折斷;毫毛折斷,是肺之經氣衰竭的先兆。此種病癥在丙日病情加重,丁日會發(fā)生死亡。這是因為肺屬金,丙丁屬火,火能克金之故。
中醫(yī)應用預測死亡時間
中醫(yī)預測死亡時間的理論,在《內經》之前已有學術淵源,《內經》中有較為系統的論述,后世醫(yī)家對其傳承、發(fā)展、豐富,并驗之于臨床實踐。
《內經》預測死亡時間是以天人相應為法則,以四時陰陽、五行生克、運氣理論為指導,強調人體正氣在疾病發(fā)展中的作用,對病機的把握是預測死亡時間的關鍵。
《內經》預測死亡時間,是以色、脈、癥為主要診察手段,諸診參合,分析臟腑經脈氣血盛衰,尤其重視胃氣與神的有無,若預示病機將致五臟衰竭、氣血津液枯竭或陰陽極度失調,終將導致陰陽離決,則預測死亡。根據疾病的陰陽偏盛、臟氣不足情況,可用陰陽五行理論來預測死亡時間,以正氣最虛、邪氣最盛、陰陽最不平衡之時作為預測的死亡時間。此外,有一些疾病有其自身發(fā)展規(guī)律,死亡時間可根據總結的經驗來預測。
經脈在決死生中有著重要作用,“經脈者,所以能決死生,處百病,調虛實,不可不通也”(《靈樞·經脈》)。經脈之氣衰竭,預后多不良,可由出現的危重癥候來判斷。由五臟經脈相聯系的筋、脈、肉、皮毛、骨的表現,也可測知五臟精氣衰竭及其預后。
具體到手太陰氣絕,毫毛折斷,是肺之經氣衰竭的先兆,皮毛焦枯,預示手太陰肺經之經氣竭絕,再根據五行生克理論,火克金,故此種病癥在丙日病情加重,丁日會發(fā)生死亡。這是因為肺屬金,丙丁屬火。
123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趙凱維 - 博士、助理研究員 -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