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名。手足厥冷指手足冷至肘膝的癥象,又稱手足逆冷、手足厥逆、四逆等。有寒熱之分:寒證由于陽氣衰微,陰寒內(nèi)盛所致,常伴有怕冷,下利清谷,脈沉微等,治宜回陽救逆,祛寒,方用四逆湯、大烏頭煎等方;熱證多因熱邪郁遏,陽氣不能通達四肢,伴有胸腹煩熱,口渴等證,治宜宣透郁熱,方用四逆散、白虎湯、承氣湯等。
解讀《金匱要略·腹?jié)M寒疝宿食病脈證并治》:“寒疝繞臍痛,若發(fā)則自汗出,手足厥冷。”
《傷寒溯源集》卷九:“論中或云厥,或云厥逆,或云四逆,或云厥冷,或曰手足寒,或曰手足厥寒,皆指手足厥冷而言也?!?/p>
手足厥冷,又稱厥逆,是指四肢由手足冷至肘、膝的癥狀。一般冷至腕、踝的稱手足厥冷;冷至肘、膝的稱手足厥逆。手足厥冷輕者稱手足清冷、手足不溫。
手足厥冷,在《內(nèi)經(jīng)》中稱“寒厥”、“四逆”。厥逆與厥則有三種含義:一是指手足厥冷:二是指卒然昏倒,不省人事的厥證:三是指六經(jīng)不和的證候。至《傷寒論》問世,始有手足厥冷癥名。與手足厥冷同義的還有手足逆冷、手足厥逆、手足厥寒、四逆厥、厥冷、手足寒等?!胺藏收?,陰陽氣不相順接,便為厥。厥者,手足逆冷者是也?!边@是張仲景對于手足厥冷發(fā)生機理的概括。后世醫(yī)家對于手足厥冷的認識都是根據(jù)《傷寒論》的論述而對手足厥冷進行辨證的。
中醫(yī)應用1、常見證候
(1)陽虛腎寒手足厥冷:簡稱“寒厥”。手足厥冷,甚則厥逆,形寒踡臥,腰膝冷痛,或下利清谷,或骨節(jié)疼痛,舌質(zhì)淡,苔薄白而潤,脈遲。
(2)熱極肢厥手足厥冷:簡稱“熱厥”。手足厥冷,無汗高熱,面赤心煩,口渴引飲,胸腹灼熱,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舌質(zhì)紅絳,苔黃厚干燥,脈沉數(shù)或滑數(shù)。
(3)陽氣郁阻手足厥冷:手足厥冷,兼見胸脅苦滿,噯氣不舒,嘔吐下利,或腹痛、或咳、或悸、或小便不利,苔薄白,脈弦。
(4)血寒凝滯手足厥冷:屬“寒厥”中的一種。手足厥冷,四肢發(fā)涼,形寒身痛,得熱痛減,舌質(zhì)淡紅,苔薄白滑潤,脈沉細。
(5)痰濁內(nèi)阻手足厥冷:簡稱“痰厥”。手足厥冷,胸脘滿悶,喉間痰聲漉漉,或嘔吐痰涎,饑不欲食,舌苔白膩,脈沉滑有力或乍有緊時。
(6)蟲擾膽府手足厥冷:簡稱“蛔厥”。手足厥冷,上腹陣痛,嘔吐清水或吐蛔,或有煩渴,舌質(zhì)淡或黯,舌苔薄潤,脈沉細或沉弦。
2、鑒別分析
陽虛腎寒手足厥冷:又稱“陰厥”。臨床有三種容易混淆的證候當分別。一為脾腎陽衰,陰寒內(nèi)盛所出現(xiàn)的手足厥冷;一為陰寒內(nèi)盛,格陽于外所出現(xiàn)的手足厥冷;還有一種是陰盛于下,格陽于上所出現(xiàn)的手足厥冷。雖然三者的手足厥冷都是由于陽氣衰微,不能溫運四末所致,但由于陽衰的程度不同,所以臨床表現(xiàn)與治療方法亦有所異。癥見手足厥冷,惡寒踡臥,下利清谷,脈遲,為脾腎陽衰,陰寒內(nèi)盛所致,治宜回陽救逆,方選四逆湯;若兼見身反不惡寒,面色赤,或干嘔,或咽痛者,為陰盛于內(nèi),格陽于外的格陽證,即里真寒外假熱,較之四逆湯證危篤,治宜逐陰回陽通脈,方選通脈四逆湯;若“少陰病,下利,脈微者,與白通湯。”服白通湯后,利下不止,肢冷更甚,脈象隱伏不見,并見干嘔心煩的,為陰盛于下,格陽于上的戴陽證,方選白通加豬膽汁湯治之,即在白通湯中加苦寒反佐的豬膽汁、人尿,引陽藥入于陰中,使之迅速發(fā)揮回陽救逆的作用。這個治療方法即《內(nèi)經(jīng)》“熱因寒用”、“甚者從之”之意。
還有一種少陰病陽虛里寒證的手足厥冷,由于陽虛不達四末,寒濕凝滯,故見癥為手足發(fā)涼,身疼,骨節(jié)疼痛,脈沉而不浮,治療可先用灸法,如灸關(guān)元、大椎以助陽消陰,然后用附子湯溫陽益氣,散寒化濕。
熱極肢厥手足厥冷與陽虛腎寒手足厥冷:前者的手足厥冷是由于外邪化熱,由表傳里,里熱過盛,陽氣郁閉不能達于四末所形成?!秱摗匪龅摹柏噬钫邿嵋嗌睿饰⒄邿嵋辔ⅰ?,即是指此證而言。其辨證要點為手足厥冷與通體熱象并見(身反惡熱、口干舌燥、煩渴引飲、大便秘結(jié)、脈數(shù)有力、苔黃干燥等),與陽虛腎寒手足厥冷的通體一派寒象不同。雖然陽氣衰微的格陽證與戴陽證外有熱象,但面赤如胭脂,不若熱邪內(nèi)郁的面色赤紅,干嘔而煩口不渴,不若熱邪內(nèi)郁的口渴引飲;特別是熱邪內(nèi)郁的脈數(shù)有力、舌紅苔黃燥少津,與格陽證、戴陽證的脈微細、舌白苔薄潤迥然有別。因此治療熱極肢厥的手足厥冷,以清熱瀉火或通府瀉下為宜,方選白虎湯或大承氣湯。
陽氣郁阻手足厥冷與熱極肢厥手足厥冷:兩者手足厥冷的發(fā)生機理都與氣機郁阻有關(guān),但前者為正(陽)氣郁阻,后者為邪(熱)氣郁阻,陽氣郁阻者為氣機不宜,陽郁于里,不能通達四肢所致,多見于外感病由表傳里的轉(zhuǎn)化階段。唯手足厥冷而不過肘、膝,由于陽氣被郁,疏泄失和,所以會出現(xiàn)胸脅苦滿,噯氣不舒,嘔吐下利,脈弦等木郁侮土證;熱極肢厥者多見于熱性病的極期階段,熱邪越深伏,手足厥冷的程度越甚,具有一派實熱癥狀,故不難與陽氣郁阻的手足厥冷區(qū)別。對于陽氣郁阻手足厥冷的治療,宜疏郁通陽,宣達氣機,方選四逆散治之。
血寒凝滯手足厥冷:乃由素體血虛,感受寒邪,以致血脈運行不利,寒邪凝于四肢而成。辨證要點為素體血虛(面色萎黃、唇舌色淡、脈沉細)與外寒侵淫(多發(fā)生于冬春季,或逢陰雨天加重)較突出。此證亦屬寒厥范疇,但較陽虛腎寒手足厥冷為輕。彼證多見于疾病的危重期,其病在臟,此證與氣溫突降有明顯關(guān)系,病在于經(jīng);彼證之厥冷雖得溫暖而解,此證則得溫而見緩;在治療上,彼證重在回陽,此證重在溫經(jīng)。所以治療此證,方選當歸四逆湯溫養(yǎng)血脈,逐寒和營。若內(nèi)有外寒,兼見少腹冷痛,或干嘔、吐涎沫,可加吳茱萸、生姜暖肝溫胃、散寒降逆,即當歸四逆加吳茱萸生姜湯。
痰濁內(nèi)阻手足厥冷:乃系痰濕素盛,胸陽不得宣發(fā)所致。辨證要點為素有胸脘滿悶,喉有痰聲,口粘,或嘔痰沫,舌苔必白膩,手足厥冷常因風寒引動或惱怒而出現(xiàn),若痰濁上蒙,還會伴有頭昏神迷,或狂躁不安等癥。若無外因擾動,則常見手足不溫,而未至厥冷。治療宜行氣解郁豁痰,方選導痰湯;若伴神迷者,可選瓜蒂散催吐,痰去氣暢,則神清厥除。
蟲擾膽府手足厥冷:本證由蛔蟲竄擾,氣機逆亂而致?;紫x內(nèi)伏。脾胃虛弱,常有腹部隱痛,手足不溫等癥。若蛔蟲上竄,擾動脾胃,氣機阻滯,使中陽不能達于四末,遂見手足厥冷,甚而冷過肘、膝。其辨證要點為手足厥冷常隨上腹部劇痛而出現(xiàn),伴有嘔吐清水或膽汁,甚而吐蛔,面色發(fā)青,身出冷汗,脈沉細或似有似無,其手足厥冷常隨腹痛緩解而回溫。本證常見于兒童,成人偶或有之。治療宜溫臟安蛔,烏梅丸治之。
手足厥冷為里證之一。一般分熱厥與寒厥兩大類,兩者相比,寒厥的厥冷程度較重,可由手足延伸到肘、膝,而熱厥常不超過腕、踝關(guān)節(jié)。除厥冷的程度有差異外,其胸腹的熱與涼,大便的秘結(jié)與下利,脈象的數(shù)與微,舌苔的黃與白等。都有明顯的不同。
1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趙凱維 - 博士、助理研究員 - 中國中醫(yī)科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