旋柄茄,中藥名。為茄科植物旋花茄Solanum spirale Roxb.的全株。分布于湖南、廣西、貴州、云南。具有清熱解毒,利濕之功效。常用于感冒發(fā)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瘧疾、濕熱瀉痢,小便澀痛,瘡瘍腫毒。
別名螺旋茄、百兩金、大苦溜溜、苦涼菜、旋桔茄、跌打西、理肺散、倒提壺
入藥部位全株。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jīng)歸肺、心、胃、大腸、膀胱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
主治用于感冒發(fā)熱,肺熱咳嗽,咽喉腫痛,瘧疾、濕熱瀉痢,小便澀痛,瘡瘍腫毒。
相關(guān)配伍1、治嘔吐:旋花茄根適量。磨于米湯內(nèi)服。
2、治膀胱炎:旋花茄、車前草各適量。煎水洗。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9-15g。外用:適量,鮮品搗敷。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集全草,切段鮮用或曬干。
形態(tài)特征旋花茄,又名山煙木。直立灌木,高0.5-3米,植株光滑無毛。葉大,橢圓狀披針形,長9-20厘米,寬4-8厘米,先端銳尖或漸尖,基部楔形下延成葉柄,兩面均無毛,全緣或略波狀,中脈粗壯,側(cè)脈明顯,每邊5-8條;葉柄長2-3厘米。聚傘花序螺旋狀,對葉生或腋外生,總花梗長3-12毫米,花柄細(xì)長,達(dá)2厘米,開展或彎卷;萼杯狀,直徑約3毫米,長2毫米,5淺裂,萼齒圓、鈍或不明顯,花冠白色,筒部長約1毫米,隱于萼內(nèi),冠檐長約6-7毫米,5深裂,裂片長圓形,長5-6毫米,寬3-4毫米;花絲長約1毫米,花藥黃色,長約為花絲長度的3倍,頂孔向內(nèi),子房卵形,直徑約11毫米,花柱絲狀,長約7毫米,柱頭截形。漿果球形,桔黃色,直徑約7-8毫米;種子多數(shù),壓扁,直徑約2.5毫米?;ㄆ谙那?,果期冬春。
生長環(huán)境生長于溪邊灌木中或林下。分布于湖南、廣西、貴州、云南。
相關(guān)論述《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解毒,利濕。主治感冒發(fā)熱,咳嗽,咽喉痛,瘧疾,腹痛,腹瀉,菌痢,小便短赤,膀胱炎,風(fēng)濕跌打,瘡瘍腫毒。”
12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陳科力 - 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 - 湖北中醫(yī)藥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