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面頭葉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面頭葉,中藥名。為梧桐科鷓鴣麻屬植物鷓鴣麻Kleinhovia hospita L.的葉。植物鷓鴣麻,分布于臺灣、海南等地。具有殺蟲療癬,燥濕止癢之功效。主治疥瘡,癬疾,皮疹癢痛,頭虱。

入藥部位葉。

性味味苦,性溫。

功效殺蟲療癬,燥濕止癢。

主治疥瘡,癬疾,皮疹癢痛,頭虱。

用法用量外用:適量,煎水洗。

炮制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曬干備用。

形態(tài)特征鷓鴣麻,別名克蘭樹、面頭果《中國樹木分類學(xué)》,饅頭果《海南植物志》。喬木,高達12m。樹皮灰色,片狀剝落;被稀疏的短柔毛。葉互生,葉柄長3-5.5cm,葉片廣卵形或卵形,長5.5-18cm,先端漸尖或急尖,基部心形或淺心形,上面無毛,下面幼時被稀疏短柔毛,全緣或在上部有小齒數(shù)個。聚傘狀圓錐花序長達50cm,被毛;花淺紅色,密集;萼片淺紅色,花瓣狀,長約6mm;花瓣較萼短,其中一片成唇狀,具囊,且較其他各瓣為短,先端黃色;子房圓球形,被毛,每室通常只1顆胚珠發(fā)育。蒴果梨形或略成圓球形,膨脹,長1-1.7cm,成熟時淡綠色而帶淡紅色。種子圓球形,直徑1.5-2mm,黑色或黑褐色?;ㄆ?-7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丘陵地和山地疏林中。分布于臺灣、海南等地。

鑒別藥材性狀:葉寬卵形或卵形,先端短漸尖或微尖,基部淺心形,近截形或圓形,上面黃綠色,下面疏生微柔毛,全緣或上部生少數(shù)小齒,葉柄細長。氣微,味微苦澀。

相關(guān)論述《臺灣藥用植物志》:“殺虱。治疥癬?!?/p>

1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周劍宇 - 講師,博士 - 承德醫(yī)學(xué)院中藥系中藥藥理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