枯山水庭園是源于日本本土的縮微式園林景觀,多見于小巧、靜謐、深邃的禪宗寺院。在其特有的環(huán)境氣氛中,細細耙制的白砂石鋪地、疊放有致的幾尊石組,就能對人的心境產(chǎn)生神奇的力量。它同音樂、繪畫、文學(xué)一樣,可表達深沉的哲理,而其中的許多理念便來自禪宗道義,這也與古代大陸文化的傳入息息相關(guān)。
造園特點早在平安時代的造園專著《作庭記》中寫到:“ 在沒有池子、沒有用水的地方安置石子、白砂造成枯山水。枯山水庭園以石頭、白砂、苔蘚為主要材料。用白砂和形狀各異、大小不等的石頭來組合大自然。所謂枯山水就是用石頭、石子造成偏僻的山莊 、緩慢起伏的山巒,或造成山中村落等形象。”其中,所提及到的枯山水庭園并非現(xiàn)在通常所指的那種以砂代水,以石代島的枯山水,而僅僅指無水之庭。不過那時的“枯山水”可以說具備了后世枯山水的雛形。
歷史上真正的枯山水庭園起源于鐮倉時代,但在室町時代達到了極至。日本室町時期的朝廷貴族、禪宗僧侶是當(dāng)時社會上層人物,貴族們在自己的居住地里為享樂造起庭院,禪宗僧侶們?yōu)榻ㄔ煨奚淼膱鏊炱鹆送@,開始通過置于空地的石塊來表達山島之意象。這一時期誕生的著名的京都龍安寺庭園則是枯山水庭園的代表之作。1
簡史公元538年的時候,日本開始接受佛教,并派一些學(xué)生和工匠到古代中國,學(xué)習(xí)內(nèi)陸藝術(shù)文化。
平安時代(794年-1192年)-鐮倉時代(1192年-1333年)、中國唐朝(618年-907年)水墨畫傳入日本。
平安時代末期,世界第一部園林典籍《作庭記》中首次記錄了枯山水。
鐮倉時代末期,與禪宗相應(yīng)的以追求自然意義和佛教意義的寫意園林發(fā)展固定為枯山水形式。
南北朝(1333年-1392年)時代,枯山水的實踐時期,一般與真山水(池泉部分)同存于一個園林中,以真山水為主體,枯山水為輔。
室町時代(1393年-1573年),枯山水逐漸從寺社園林走入武家和皇家園林,并逐步與真山水分離開來??萆剿念嵎鍟r期,出現(xiàn)了枯山水的雙璧大德寺和龍安寺。
桃山時代(1573年-1603年),以茶道宗匠千利休所創(chuàng)立的草庵風(fēng)茶室為代表的日式茶庭興起。
江戶時代(1603年-1867年),多以小型枯山水為主,以枯山水、真山水和茶庭相互融合園林形式出現(xiàn)。
思想底蘊深受禪宗(源于佛教)思想和佛教文化影響下產(chǎn)生的日本園林就是體現(xiàn)其文化的結(jié)晶,庭園是社會文化發(fā)展的產(chǎn)物。其中,日本枯山水庭園是在禪宗的影響下首先在寺廟里建成,是禪宗思想的集成。禪宗主張通過個體的直覺與沉思、感性與感悟達到精神上的自由。
日本室町時期禪宗興盛,在寺廟里造園也極力營造禪的環(huán)境??菁偶耐杏谏剿?,把巖石當(dāng)作島嶼、山巒,把犁出的白沙紋當(dāng)作水來建造的庭園便是枯山水。有限的空間里所布置的石、沙、苔不會隨著時間的變化而改變,也就達到了一個自然永恒的境界。
京都龍安寺庭園在歷史上稱之為禪宗庭園的代表,聞名于世界,是日本獨具特色的庭院代表。凝聚禪思想的龍安寺石庭(又稱枯山水)位于寺院的方丈殿南面,15 塊巖石被分為五個的石組,石組周圍由好似汪洋的白砂襯托著。園中沒有花木,只有石頭上的苔蘚。在枯山水中山石象征島嶼或瀑布等;白砂象征川水或大海。對自然的石沙沒有一點雕琢,保持著自然形態(tài)。這一枯山水里表現(xiàn)出的簡約、空無與枯寂是禪宗的思想境界。靜靜地坐觀龍安寺,人們可以將內(nèi)心雜念依托于石庭展開遐想,最終達到精神超脫,變得平靜的境界,這就是禪所追求的思想境界。
例子江戶時期,日本庭園中出現(xiàn)了以低矮灌木為主景的修剪式枯山水,其中,以17世紀滋賀縣的大池寺庭園為代表作。它將杜鵑灌木叢修剪為幾何形體,象征一艘船在波浪中航行,從而展現(xiàn)了一幅禪宗海景圖。
同樣位于京都的東福寺方丈北庭是日本昭和時代的枯山水庭園。它雖然建于20世紀二、三十年代,卻仍然遵循古代的禪宗法則。其最具特色的是,這一庭園中,由苔蘚和石塊構(gòu)成棋盤似的小方塊,宛如退潮時海岸邊的泡沫。它以一條曲線收邊,邊緣處種以成片的低矮灌木叢,配上星星點點靜靜開放的杜鵑花,給寧靜的庭園添了幾分生氣。
15世紀建于京都龍安寺的枯山水庭園是日本最有名的園林精品。它占地呈矩形,面積僅330平方米,庭園地形平坦,由15尊大小不一之石及大片灰色細卵石鋪地所構(gòu)成。石以二、三或五為一組,共分五組,石組以苔鑲邊,往外即是耙制而成的同心波紋。同心波紋可喻雨水濺落池中或魚兒出水??词前咨啊⒕G苔、褐石,但三者均非純色,從此物的色系深淺變化中可找到與彼物的交相調(diào)諧之處。而砂石的細小與主石的粗獷、植物的軟與石的硬、臥石與立石的不同形態(tài)等,又往往于對比中顯其呼應(yīng)。因其屬眺望園,故除耙制細石之人以外,無人可以邁進此園。而各方游客則會坐在庭園邊的深色走廊上,有時會滯留數(shù)小時,以在砂、石的形式之外思索龍安寺布道者的深刻涵義。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陳紅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