蒲葵葉,中藥名。為棕櫚科蒲葵屬植物蒲葵Livistona chinensis(Jacq.)R.Br.的葉。分布于我國南部。具有收斂止血,止汗之功效。主治咳血,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自汗,盜汗。
入藥部位葉。
性味味甘、澀,性平。
功效收斂止血,止汗。
主治咳血,吐血,衄血,崩漏,外傷出血,自汗,盜汗。
相關(guān)配伍治盜汗,故蒲扇灰研細,每服三錢,溫酒調(diào)下,無時。(《醫(yī)學綱目》止汗散)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9g;或煅存性研末,3-6g。
外用:適量,煅存性研末撒。
炮制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剪下葉片,切碎曬干。
形態(tài)特征蒲葵,別名葵扇木《陸川本草》,扇葉葵《廣州植物志》,蓬扇樹《廣西中獸醫(yī)藥用植物》。喬木,高達20m。葉闊腎狀扇形,直徑達lm以上,掌狀深裂至中部,裂片線狀披針形,基部闊4-4.5cm,先端長漸尖,2深裂,其分裂部分下垂,長達50cm;葉柄長達2m,下部兩側(cè)有逆刺。花序呈圓錐狀,粗壯,長約lm,總梗上有6-7個佛焰苞,約6個分枝花序,長達35cm,每分枝花序基部有1個佛焰苞,分枝花序具2次或3次分枝,小花枝長10-20cm?;ㄐ?,兩性,黃綠色,長約2mm;萼片3,覆瓦狀排列;花冠約2倍長于花萼,3裂幾達基部;雄蕊6,花絲合生成一環(huán)并貼生于花冠基部;子房由3個近分離的心皮組成,3室。核果橢圓形,狀如橄欖,長1.8-2.2cm,徑1-1.2cm,黑褐色。種子橢圓形,長1.5cm,直徑0.9cm。花期4月。
生長環(huán)境栽于庭園或宅旁,本種在廣東新會縣栽培較多。分布于我國南部。
鑒別藥材性狀:完整干燥葉大,形如扇,直徑可達lm以上,掌狀深裂,直達中部,裂片條狀披針形,寬約2cm,至頂端漸尖,深2裂,分裂部分長達50cm,下彎;具長葉柄,可達lm余,平凸狀,下部邊緣有2列倒鉤刺。氣微,味淡。
相關(guān)論述1、《本草拾遺》:“敗扇燒為末,和粉粉身上,主汗,彌敗者佳?!?/p>
2、《綱目》:“敗蒲扇燒灰酒服一錢,止盜汗,及婦人血崩、月水不斷?!?/p>
1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王明偉 - 副教授,碩士,講師 - 甘肅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