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處】 《食療本草》
【拼音名】 Xiónɡ Gǔ
【來源】 為熊科動(dòng)物黑熊或棕熊的骨。捕得熊后,剝?nèi)テと?,留下四腳爪上的皮毛和爪,再剔凈殘存筋肉,陰干。
【原形態(tài)】 動(dòng)物形態(tài)詳"熊膽"條。
【性狀】 一般多用四肢骨,頭部、軀干部骨少用。四肢骨與虎骨相似,但較細(xì)長,質(zhì)輕而松,關(guān)節(jié)亦較不發(fā)達(dá)。前肢肱骨有喙粗隆三條,下端靠近骨環(huán)處無小孔(即無"鳳眼",可資與虎骨鑒別)。后肢脛骨扁圓形,有縱棱,膝蓋骨長圓形,帶有舌狀筋。前后肢掌部寬大,均具5爪,爪黑色;留下的皮毛呈黑色或棕色。骨的表面白色或灰白色,斷面白色,粗糙不顯油性,骨髓不明顯,暗淡無光澤。頭骨吻長而尖,鼻骨短,額骨前部較寬,后部較窄,左右額部連接部分向下凹陷,頂骨較寬,矢狀脊短而不顯著。齒褐色,上顎骨有門齒3對(duì),犬齒1對(duì),臼齒6對(duì),下顎骨有門齒3對(duì),犬齒1對(duì),臼齒7對(duì)。上顎后臼齒很長,約為寬的兩倍。肋骨扁形。
動(dòng)物形態(tài)1.黑熊,體形較大,長1.5-1.7m,體重約150kg。頭部寬圓。吻部短而尖;鼻端裸露,眼??;耳較長且被有長毛,伸出頭頂兩側(cè)。頸部短粗,兩側(cè)毛特別長。胸部有一倒人字形白斑。尾很短。毛較一致漆黑色,有光澤。四肢粗健,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腕墊寬大與掌墊相連,后足跖墊亦寬大且肥厚,前寬后窄,內(nèi)側(cè)中部無毛間隔。具爪。除其鼻面部棕色、下頜白色、倒人字白斑外,全身均為黑色并帶有光澤。 2.棕熊,體形較大,長約2m,重200-300kg。頭闊而圓,吻部較長鼻也較闊,其端裸出,略側(cè)扁。耳小,能動(dòng),內(nèi)外被毛。肩端隆起,腰粗壯,尾短。四肢粗壯,前后足均具5趾,前足的爪長于后足。爪側(cè)扁而彎曲,呈暗褐色。全身為黑棕色,或近黑色以至很淡的銀灰色、棕黃色或棕紅色。成體胸部無白色斑紋。
介紹【拉 丁 名】Selenarctos thibetanus G.Cuvier Ursus arctos L.
【相關(guān)藥材】馬來熊骨
【采集】捕得熊后,剝?nèi)テと猓粝滤哪_爪上的皮毛和爪,再剔凈殘存筋肉,陰干。
【藥材】一般多用四肢骨,頭部、軀干部骨少用。
四肢骨與虎骨相似,但較細(xì)長,質(zhì)輕而松,關(guān)節(jié)亦較不發(fā)達(dá)。
前肢肱骨有喙粗隆三條,下端靠近骨環(huán)處無小孔(即無鳳眼,可資與虎骨鑒別)。
后肢脛骨扁圓形,有縱棱,膝蓋骨長圓形,帶有舌狀筋。
前后肢掌部寬大,均具5爪,爪黑色;留下的皮毛呈黑色或棕色。
骨的表面白色或灰白色,斷面白色,粗糙不顯油性,骨髓不明顯,暗淡無光澤。
頭骨吻長而尖,鼻骨短,額骨前部較寬,后部較窄,左右額部連接部分向下凹陷,頂骨較寬,矢狀脊短而不顯著。
齒褐色,上顎骨有門齒3對(duì),犬齒1對(duì),臼齒6對(duì),下顎骨有門齒3對(duì),犬齒1對(duì),臼齒7對(duì)。
上顎后臼齒很長,約為寬的兩倍。
肋骨扁形。
【性味】《四川中藥志》:性溫,味咸微辛,無毒。
【功用主治-熊骨的功效】①《食療本草》:煮湯浴之,主歷節(jié)風(fēng),亦主小兒客忤。
②《四川中藥志》:能除風(fēng)濕,治風(fēng)濕骨節(jié)作痛。
【選方】治風(fēng)濕骨關(guān)節(jié)腫痛:熊骨、桂枝、茅術(shù)、牛膝、杜仲、防己。
煎湯或浸酒服。
(《四川中藥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