絲綿是一種蠶絲制成的綿絮、被用材料,是用繭表面的亂絲加工而成。古人在衣服里面充以絲綿,作為御寒之衣,或者做成蠶絲被。
絲綿制作是漢族歷史悠久的傳統(tǒng)手工藝。余杭絲綿制作有著悠久的歷史,最早可追溯到周朝;到了唐代,浙江絲綿被列為貢賦;從宋代起,浙江上調(diào)的絲綿占全國上調(diào)的三分之二以上。據(jù)清《嘉慶余杭縣志》記載,余杭獅子池“以其水繅絲(含制綿)最白,且質(zhì)重云?!?2007年,余杭清水絲綿制作技藝列入浙江省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22008年,列入第二批國家級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3省級非遺生產(chǎn)性保護基地位于浙江杭州市余杭區(qū)塘棲鎮(zhèn)塘北村。4市級非遺生產(chǎn)性保護基地還有余杭區(qū)余杭鎮(zhèn)、運河鎮(zhèn)。52009年作為中國蠶桑絲織技藝中的重要代表性項目經(jīng)聯(lián)合國教科文組織批準列入“世界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名錄。6
釋義**詞目:**絲綿
**拼音:**sī mían
詳細解釋
用下腳繭和繭殼表面的浮絲為原料,經(jīng)過精練,溶去絲膠,扯松纖維而成。保暖性好,供作衣絮和被絮之用。
漢 王充《論衡·別通》:“內(nèi)中所有,柙匱所贏,縑布絲綿也?!薄赌鲜贰ち号R川靖惠王宏傳》:“帝與 佗卿 屈指計見錢三億馀萬,馀屋貯布絹絲綿漆蜜紵蠟朱沙黃屑雜貨,但見滿庫,不知多少?!?
歷史絲綿最早是用來制作冬衣,古代漢人夏季服葛麻紗羅、冬季以絲綿充絮。如果是冬天,袍內(nèi)應絮綿。顏師古注:“漬繭擘之,精者為綿,粗者為絮。今則謂新者為綿,故者為絮。”8簡單地說,就是以下腳繭和繭表面的亂絲為原料加工而成的絮狀物,好一點的稱為綿,次一等的稱為絮。
西漢絲織業(yè)已很發(fā)達??椢锷a(chǎn)中,一般以上等蠶繭用于紡織,以次等蠶繭制作絲綿。戰(zhàn)國兩漢出土文物有鳳鳥花卉紋繡淺黃絹面綿袍、小菱形紋錦面綿袍、羅地“信期繡”絲綿袍、朱紅菱紋羅曲裾式絲綿袍、西漢印花敷彩紗絲綿袍、絹地“長壽繡”絲綿袍、素絲綿袍等等。南北朝時,揚州“有全吳之沃,魚鹽杞梓之利,充仞八方,絲綿布帛之饒,覆衣天下?!?
唐人冬季穿綿袍,加綿十兩。襖子是冬衣,比袍略短,加綿八兩。綿袴,也稱復袴,加綿六兩。這是冬裝。唐人所說的“綿衣”“綿袍”都指絲綿。白居易《新制布裘》詩:“桂布白似雪,吳綿軟如云。布重綿且厚,為裘有余溫。朝擁坐至暮,夜覆眠達晨。誰知嚴冬月,支體暖如春”。得瑟他新做的綿袍,外面用的是潔白的桂布,里面絮吳地產(chǎn)的絲綿,非常暖和,即使是嚴冬臘月,也溫暖如春。10
藥材綿(《本草拾遺》),蠶綿(《醫(yī)林纂要》)。
來源為用蠶繭下腳經(jīng)精煉、扯松的制成品。
功用主治治吐血,衄血,便血,血崩,痔瘡,外傷出血,聤耳,凍瘡。
①《本草拾遺》:"新綿一兩,燒為黑末,酒下,主五痔。""衣中故綿絮主卒下血及驚(金)瘡出血不止,取一握,煮汁溫服之。"
②《綱目》:"綿灰主吐血,衄血,下血,崩中,赤白帶下,疳瘡,臍瘡,聤耳。"
③《醫(yī)林纂要》:"燒灰存性敷凍瘡,補龜裂。"
性味歸經(jīng)苦,寒。入心,肝,脾三經(jīng)。
用法與用量內(nèi)服:燒存性入散劑,0.5~1錢。
外用:燒存性研末撒或調(diào)敷。
選方①治吐血,衄血:好綿燒灰,打面糊。入清酒調(diào)服之。(《普濟方》)
②治肺損吐血:新綿(燒灰,研)、黃明膠(炙燥,搗末)。上二味等分,研勻。每服一錢匕,臨臥糯米飲調(diào)下。(《圣濟總錄》綿膠散)
③治吐血、咯血:新綿一兩(燒灰),黃明膠(炙令燥)、黃柏(去粗皮,蜜炙,為末)各一兩.上三味細研。每服一錢匕,地黃汁、糯米飯相和調(diào)下,食后臨臥服。(《圣濟總錄》綿灰散)
④治血崩不止:好綿、婦人頭發(fā)(共燒存性)、百草霜等分。為末。每服三錢,溫酒下,或加棕灰。(《綱目》)
⑤治聤耳,膿血出不止:故綿燒灰為末,綿裹納耳中。(《圣惠方》)
摘錄《*辭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