螠蟲動物門,主要為海生。形似香腸。頭端有扁平的突出物,其邊緣向腹面卷曲,有的形似勺或匙,稱為吻,不能縮回軀干內。
簡介螠蟲,主要為海生。形似香腸。頭端有扁平的突出物,其邊緣向腹面卷曲,有的形似勺或匙,稱為吻,不能縮回軀干內。成年的蟲體長從數公釐至600公釐(2呎)各異。吻的長度亦變化很大,刺屬(Urehis)種類的吻長僅為軀干長度的幾分之一,而池田氏屬(Ikeda)種類的吻長可超過軀干長度的10倍。螠蟲的身體作蠕動樣收縮,使穴道內不斷有水流動。體表也可以進行一些呼吸活動,但後腸常用作呼吸器官,水從肛門吸入,水中的氧被吸收。1
形態(tài)結構螠蟲的軀干呈囊狀,體壁有3層肌肉。軀干前端有肌肉質但不能收縮、有觸覺的吻,吻部運動靈活,有些種的吻能伸出很長??谖混段堑幕俊8共勘砻婵诘尼岱接幸粚偯?;肛門位於腹部後端,周圍繞以1或2圈剛毛。體腔內含體腔液,體腔液中有兩種類型的細胞;在某些種,體腔液的一種細胞中含類似血紅素的呼吸色素。消化道高度盤旋,占軀干長度的很大部分,并具一條虹管(或側腸),其功能未明。腸的末端伸出一對肛門囊,具排泄功能。腹側體壁附有一至多個原腎。多類種有閉合的循環(huán)系統(tǒng),由背血管、腹血管及神經腸血管組成。有一條腹神經索。生殖腺來自神經索上方的體腔膜或靠近泄殖腔的其他部位,彌漫分布,卵或精子排入體腔液。
生活習性取食方式依吻的大小而異。具長吻的種類取食時,將吻由所居穴道伸出,黏著穴道入口周圍的食物顆粒;食物顆粒黏於排列成串的黏液上,并被送入口中。具短吻的種類則在穴道內分泌黏液,形成一個黏液管襯於穴道內壁。水流不斷通過穴道用以呼吸,食物顆粒隨水流進入穴道,黏在黏液管上。食物顆粒在黏液管上黏附一定數量後,螠蟲將附有食物顆粒的黏液管吞下。2
地域分布除少數半咸水種類外,絕大多數螠蟲為海生,見于世界各地的海床。雖然有些種棲於巖縫中,但大多數種類生活在泥中的穴道內。
繁殖特征螠蟲為雌雄異體,除叉螠科(Bonelliidae)的種類外,雌雄性的外形相似。生殖腺為一個而不成對。卵或精子從生殖腺產生后排入體腔中的體腔液內,養(yǎng)育于此直至完全成熟。成熟的配子為前原腎的具纖毛的漏斗所吸收,前原腎已喪失排泄功能。隨後配子進入薄壁的原腎囊內,貯存於此直至排入海水。受精在海水中進行。合子發(fā)生螺旋卵裂;發(fā)育成自由游泳的擔輪幼蟲,擔輪幼蟲經變態(tài)發(fā)育成穴居的成蟲。
叉螠科種類的獨特之處為雄體僅長1~6公釐(0.04~0.24吋),寄生於雌體變形的原腎(或子宮)內。幼體接觸雌體的吻時,吻部分泌一種影響幼體發(fā)育的激素,使幼體發(fā)育成雄體。幼體通過吻部進入雌體的食管,進行變態(tài),許多器官退化,最後發(fā)育為性成熟的雄體;缺乏吻部及循環(huán)系統(tǒng),只有退化的消化系統(tǒng);全身覆有纖毛(如同幼體一樣);但生殖管系統(tǒng)充分發(fā)育。雄體生活於雌體的貯卵器官內,卵排入水中後雄蟲使之受精。2
分類螠蟲最初與星蟲(peanutworm)歸為一類,後塞奇威克(Adam Sedgewick)將其歸入環(huán)節(jié)動物門(Annelida)。但許多人不接受將螠蟲歸入環(huán)節(jié)動物門的分類體系,1940年紐比(W. W. Newby)研究了一種刺螠——Urechi scaupo的胚胎和發(fā)育後,人們將螠蟲單獨列為一個門。2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劉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