掘足類為兩側對稱的動物,具一個兩端開口的長圓錐形管狀貝殼,稍彎曲,似象牙。貝殼由前到后逐漸變細,前端的開口為前殼口,又稱頭足孑L,足可自此伸出;后端的開口為后殼口,為海水進出外套腔的開口。貝殼略拱,凹的一面為背方,凸的一面為腹方。外套膜管狀,襯于貝殼內表面,末端背方伸出貝殼之外,為重要的感覺器官。頭部不明顯,前端有一個能伸縮的吻,吻前端中央為口,在吻的基部兩側生有許多細長、末端膨大的頭絲(captacula)。頭絲的伸縮性很強,可由前殼口伸出殼外,是捕食和觸覺的重要器官。足在吻的腹部,鈍圓錐狀,近端部兩側有一對脊狀突起。足的伸縮性強,善挖掘泥沙。運動時,先將足插入沙中,然后通過肌肉的牽引,使兩側的脊狀突起豎起,足猶如錨一樣插在沙中,然后通過縮足肌牽拉貝殼,使動物潛入沙中,僅留后端于海水中。1
總體介紹粗的一端為前端,開口大。稱為頭足孔;細的一端為后端,開口小,稱為肛門孔。殼凹的一面為背側,凸的一面為腹側。外套膜呈管狀,前后端有開口。頭部不明顯,前端具有
不能伸縮的吻,吻基部兩側生有許多頭絲(captacula),能伸縮,末端膨大。頭絲可伸出殼外,有觸覺功能,也可攝食。掘足類為肉食性,吻內為口球,具顎片和齒舌。足在吻的基部之后,柱狀,末端三葉狀或盤狀。足可伸得很長,能挖掘泥沙。肛門開口于足的基部腹側。無鰓,以外套膜進行氣體交換。循環(huán)器官心臟一室無心耳,未分化出血管,僅有血竇。腎一對,囊狀,位胃側面。雌雄異體,生殖腺一個;個體發(fā)生中有擔輪幼蟲和面盤幼蟲。
掘足類全部為海產(chǎn),自潮間帶至4000m深海都有分布,約300種僅2科。營埋棲生活,用圓筒形的足掘泥斜埋于底質中,頂端露在底質之上。貝殼呈象牙狀,足圓錐形,末端有二冀狀側葉。本綱動物在我國分布廣,種類多。常見的代表為角貝(Dentalium),生存時代為奧陶紀至今。
本綱僅包括 2目:①角貝目,貝殼角狀,足的先端尖,有2個翼狀褶,口的周圍有8個葉狀唇瓣。其中,大角貝個體大,殼長可達 100毫米,中國東南沿海均有發(fā)現(xiàn)。膠州灣角貝個體小,中國沿海均有分布。②管角貝目,貝殼中部粗,兩端略細,足的末端呈盤狀,口的周圍無唇瓣。如棱角貝,在中國南海有發(fā)現(xiàn)。
全部是海產(chǎn)泥沙中穴居的一類小型軟體動物。貝殼呈長圓錐形、稍彎曲的管狀,兩端開口,故又名管殼類(Siphonoconchae)。殼的直徑由后向前逐漸加大,并向腹面彎曲,因此成象牙形或喇叭形,殼長4mm~15cm,多數(shù)在3~6cm之間。例如角貝(Dentalium),它的殼呈黃白色,個別種呈明亮的綠色。殼面光滑或具刻紋。前端殼口較大,頭與足由此孔伸出殼外,并傾斜埋于泥沙中。后端的殼口較小,一般露出沙面之外,是其出、入水流的通道。身體的形狀與殼一致,借背面(凸面)的一柱形肌肉附著在殼上,外套腔位于腹面全長,外套膜在原始的種類仍為兩葉狀,但多數(shù)種類已愈合成一管狀,兩端開口,靠外套膜表面的纖毛作用以及體內肌肉的收縮以造成水由前端殼口流入,由后端殼口流出。身體前端具圓錐形頭,頭的周圍有一圈細長的觸手,或稱頭絲(captacula),其末端具粘著盤,頭的頂端為口。足為圓柱形,適合于在泥沙中鉆穴活動。足的上端有一圈葉褶,以增加附著,運動時靠足的收縮與附著,以拖引身體向下潛入泥沙。有的種類足末端延伸形成盤狀,起錨的作用,使動物附著。掘足類動物取食微小的浮游生物,取食時,用頭絲粘著食物,再借纖毛作用將食物送入口中,或頭絲中肌肉的收縮,將食物直接送入口中??谇粌扔幸活€及一個發(fā)達的齒舌。胃及消化腺位于身體的中部。腸呈“∨”形,末端以肛門開口在身體中部的外套腔中。行細胞外消化。掘足類沒有鰓,由外套膜進行氣體交換。循環(huán)系統(tǒng)有血管及血竇而沒有心臟,是靠足有節(jié)奏的伸出與縮回以推動血液的流動。具一對后腎,外腎孔開口在肛門兩側。神經(jīng)系統(tǒng)包括腦、足、側、臟4對神經(jīng)節(jié)。頭絲也作為感官,足中也有平衡囊。雌雄異體,生殖腺一個,位于身體后端,生殖細胞經(jīng)過腎臟排到外套腔中,再由出水孔單個的排到體外。卵在海水中受精,其發(fā)育相似于海產(chǎn)的雙殼類動物,具擔輪幼蟲與面盤幼蟲。其面盤幼蟲的殼及外套是雙葉的。生長過程中隨著外套葉的延伸及腹緣愈合,結果形成兩端開口的管狀外套膜及殼。經(jīng)變態(tài)后形成成體。掘足綱動物的頭不發(fā)達,穴居,以及胚胎發(fā)育中早期具雙葉狀的外套膜及殼,說明它們與雙殼綱的原鰓亞綱可能是同源的。已知2科300多種,分為2科,我國已發(fā)現(xiàn)20余種。
分類介紹角貝科貝殼呈管狀,殼近直或弓曲,形似牛角或象牙,故有“象牙貝”之稱。貝殼通常前端較粗,向后逐漸變細,頭和足部可從前端伸出,后端(頂端)的開口為肛門孔。殼**細的縱肋或棱角,殼頂部具裂縫或缺刻;殼口不收縮。分布廣泛,棲息于潮下帶至深海上千米水深的沙或泥沙質海底。為肉食性動物。我國發(fā)現(xiàn)20余種,主要見于東海和南海,黃、渤海種類較少。本科在臺灣稱為象牙貝科。
光角貝科貝殼小到中等大,管狀;殼質較薄,稍彎曲。貝殼平滑,有光澤,無縱肋。殼面白色或黃白色,常有環(huán)紋。殼口圓形或橢圓形。殼頂尖細,具缺刻或簡單,有的從殼頂中央生出一個小管。從淺海至上千米水深的海底均有棲息。我國南北沿海均有分布。本科在臺灣稱為光滑象牙貝科。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劉勇 - 副教授 - 西南大學資源環(huán)境學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