紫薇皮,中藥名。為千屈菜科植物紫薇Lagerstroemia indica L.的莖皮和根皮。吉林、河北、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具有清熱解毒,利濕祛風(fēng),散瘀止血之功效。常用于無名腫毒,丹毒,乳癰,咽喉腫痛,肝炎,疥癬,鶴膝風(fēng),跌打損傷,內(nèi)外傷出血,崩漏帶下。
入藥部位莖皮和根皮。
性味味苦,性寒。
歸經(jīng)歸肝、胃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利濕祛風(fēng),散瘀止血。
主治無名腫毒,丹毒,乳癰,咽喉腫痛,肝炎,疥癬,鶴膝風(fēng),跌打損傷,內(nèi)外傷出血,崩漏帶下。
相關(guān)配伍1、治無名腫毒:怕癢樹樹皮研末,調(diào)酒敷患處。(《貴州草藥》)
2、治乳房紅腫:紫荊皮120g。打粉加蜂糖調(diào)勻外敷。(《重慶草藥》)
3、治肝炎:怕癢樹根皮、黃飯花根各15g。煨水服。(《貴州草藥》)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或浸酒;或研末。外用:適量,研末調(diào)敷;或煎水洗。
采集加工5-6月剝?nèi)∏o皮,秋、冬季挖根,剝?nèi)「ぃ磧?,切片,曬干?/p>
形態(tài)特征紫薇,又名猴郎達樹、不耐癢樹、癢癢樹、搔癢樹、無皮樹、怕癢樹、紫槿樹、紫荊、抓癢樹。落葉灌木或小喬木,高可達7米;樹皮平滑,灰色或灰褐色;枝干多扭曲,小枝纖細,具4棱,略成翅狀。葉互生或有時對生,紙質(zhì),橢圓形、闊矩圓形或倒卵形,長2.5-7厘米,寬1.5-4厘米,頂端短尖或鈍形,有時微凹,基部闊楔形或近圓形,無毛或下面沿中脈有微柔毛,側(cè)脈3-7對,小脈不明顯;無柄或葉柄很短?;ǖt色或紫色、白色,直徑3-4厘米,常組成7-20厘米的頂生圓錐花序;花梗長3-15毫米,中軸及花梗均被柔毛;花萼長7-10毫米,外面平滑無棱,但鮮時萼筒有微突起短棱,兩面無毛,裂片6,三角形,直立,無附屬體;花瓣6,皺縮,長12-20毫米,具長爪;雄蕊36-42,外面6枚著生于花萼上,比其余的長得多;子房3-6室,無毛。蒴果橢圓狀球形或闊橢圓形,長1-1.3厘米,幼時綠色至黃色,成熟時或干燥時呈紫黑色,室背開裂;種子有翅,長約8毫米?;ㄆ?-9月,果期9-12月。
生長環(huán)境喜生于陰濕肥沃的土壤上。吉林、河北、陜西、山東、江蘇、安徽、浙江、江西、福建、河南、湖北、湖南、廣東、海南、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均有栽培。
性狀鑒別樹皮呈不規(guī)則的卷筒狀或半卷筒狀,長4-20cm,寬0.5-2cm,厚約1mm。外表面為灰棕色,具有細微的縱皺紋,可見因外皮脫落而留下的壓痕。內(nèi)表面灰棕色,較平坦,質(zhì)地輕松脆,易破碎。無臭,味淡微澀。
藥理作用抗病毒、瀉下作用。
相關(guān)論述1、《重慶草藥》:“退火,解毒,散瘀,用治跌打損傷,杖傷紅腫,咽喉痛,牙痛,丹毒,癬瘡,月經(jīng)不調(diào),紅崩白帶。”
2、《貴州草藥》:“清熱解毒,祛瘀止血,利濕驅(qū)風(fēng)?!?/p>
3、《全國中草藥匯編》:“主治各種出血,骨折,乳腺炎,濕疹,肝炎,肝硬化腹水。”
4、《臺灣藥用植物志》:“(印度)樹皮為利尿劑、興奮劑、解熱劑?!?/p>
附注有稱本品的樹皮為“紫荊皮”。紫荊皮原植物為豆科紫荊屬植物紫荊的樹皮,故兩者不應(yīng)相混。
1234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都曉偉 -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 -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