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定喘湯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定喘湯是一劑具有降氣功能的方藥,宣肺降氣,清熱化痰。主治風熱外束,痰熱內(nèi)蘊之哮喘癥。哮喘咳嗽,痰多氣急,痰稠色黃,微惡風寒,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

圖片介紹定喘白果與麻黃,款冬半夏白皮桑,蘇杏黃芩兼甘草,外寒痰熱喘哮嘗。

主要有白果、麻黃、款冬花等九種中草藥組成。

用量白果(去殼,砸碎炒黃)、麻黃、半夏(法制,如無,用甘草湯泡七次,去臍用)、款冬花、桑白皮(蜜炙)各9g,蘇子、黃芩(微炒)各6g,甘草3g,杏仁(去皮、尖)4.5g。

用法水三盅,煎二盅,作二服,每服一盅,不用姜,不拘時候,徐徐服。現(xiàn)代用法:水煎服。

功用宣降肺氣,清熱化痰。

主治風寒外束,痰熱內(nèi)蘊證??却刀鄽饧保|(zhì)稠色黃,或微惡風寒,舌苔黃膩,脈滑數(shù)者。

方義原理本方證因素體多痰,又感風寒,肺氣壅閉,不得宣降,郁而化熱所致。癥見哮喘咳嗽,痰多色黃,質(zhì)稠不易咯出等。治宜宣肺降氣,止咳平喘,清熱祛痰。方用麻黃宣肺散邪以平喘,白果斂肺定喘而祛痰,共為君藥,一散一收,既可加強平喘之功,又可防麻黃耗散肺氣。蘇子、杏仁、半夏、款冬花降氣平喘,止咳祛痰,共為臣藥。桑白皮、黃芩清泄肺熱,止咳平喘,共為佐藥。甘草調(diào)和諸藥為使。諸藥合用,使肺氣宣降,痰熱得清,風寒得解,則喘咳痰多諸癥自除。

配伍一是寓收斂于宣散之中,相反相成;二是寄宣清降肺之內(nèi),相輔相成。

運用本方亦為降氣平喘之常用方,用于素體痰多,復感風寒,致肺氣壅閉之喘咳證。臨床應用以哮喘咳嗽,痰多色黃,微惡風寒,苔黃膩,脈滑數(shù)為辨證要點1。

加減化裁若無表證者,以宣肺定喘為主,故麻黃可減量應用;痰多難咯者,可酌加瓜蔞、膽南星等以助清熱化痰之功;肺熱偏重,酌加石膏、魚腥草以清泄肺熱。

禁忌若新感風寒,雖惡寒發(fā)熱、無汗而喘,但內(nèi)無痰熱者;或哮喘日久,肺腎陰虛者,皆不宜使用。

重要文獻摘要1.原書主治 《攝生眾妙方》卷6:“哮喘?!?/p>

2.方論選錄 張秉成《成方便讀》卷2:“治肺虛感寒,氣逆膈熱,而成哮喘等證。夫肺為嬌臟,畏熱畏寒,其間毫發(fā)不容,其性亦以下行為順,上行為逆。若為風寒外束,則肺氣壅閉,失其下行之令,久則郁熱內(nèi)生,于是肺中之津液,郁而為痰,哮嗽等疾所由來也。然寒不去則郁不開,郁不開則熱不解,熱不解則痰亦不能遽除,哮咳等疾,何由而止?故必以麻黃、杏仁、生姜開肺疏邪,半夏、白果、蘇子化痰降濁,黃芩、桑皮之苦寒,除郁熱而降肺,款冬、甘草之甘潤,養(yǎng)肺燥而益金。數(shù)者相助為理,以成其功。宜乎喘哮痼疾,皆可愈也?!?/p>

藥理研究從定喘湯的9味藥中篩選出3-4味藥組成新方,使其平喘、止咳作用與原方相似,而不良反應較小。采用平喘、解痙、鎮(zhèn)咳、急性毒性等動物實驗。結(jié)果定喘湯、拆方1號、拆方2號皆有較強的平喘、止咳作用,與氨茶堿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與生理鹽水組比較,差異有非常顯著性(P0.05);定喘湯、拆方1號、拆方2號對豚鼠離體氣管平滑肌皆有較強的松弛作用,與氨茶堿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定喘湯、拆方1號、拆方2號皆有較強的鎮(zhèn)咳作用,與可待因組比較,差異無顯著性(P>0.05);與生理鹽水組比較,差異有顯著性(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