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自消容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自消容,中藥名。為豆科植物大豬屎豆Crotalaria assamica Benth.的莖葉。分布于臺灣、湖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具有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水消腫之功效。常用于小兒頭瘡,口瘡,牙痛,肺熱咳嗽咯血,跌打損傷,外傷出血,水腫,腎結(jié)石,膀胱炎,風(fēng)濕骨痛。

別名十字珍珠草、自消融、通心草、大金不換、通心容、豬鈴豆、響鈴豆、野靛葉、牙益路之。

入藥部位莖葉。

性味味淡,性微涼。有毒。

歸經(jīng)歸肺、肝經(jīng)。

功效清熱解毒,涼血止血,利水消腫。

主治小兒頭瘡,口瘡,牙痛,肺熱咳嗽咯血,跌打損傷,外傷出血,水腫,腎結(jié)石,膀胱炎,風(fēng)濕骨痛。

相關(guān)配伍1、治小兒頭瘡成堆:(自消容)煎水洗;或為末,用油搽。(《本草求原》)

2、治馬口瘡:(自消容)葉搗爛,調(diào)蜂蜜外敷。(《全國中草藥匯編》)

3、治熱咳、吐血:(自消容葉)干用15-30g。水煎服,或與豬瘦肉燉服。(《全國中草藥匯編》)

4、治牙痛:?。ㄗ韵冢┤~約10片,咸雞蛋1枚。同煎濃,加鹽少許飲之。服后10min,其患若失。(《嶺南采藥錄》)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9g。外用:適量,煎水洗;或研末調(diào)敷;或搗爛敷。

使用注意孕婦禁服。本品主要有毒成分為野百合堿,對肝臟有直接損害,對骨髓、腎臟亦有損傷,不宜過量或久服。肝病或腎病患者禁服。

《全國中草藥匯編》:“孕婦忌服?!?/p>

采集加工夏、秋季采收,去凈雜質(zhì),洗凈鮮用或曬干。

形態(tài)特征大豬屎豆,又名凸尖野百合。直立高大草本,高達1.5米;莖枝粗狀,圓柱形,被銹色柔毛。托葉細(xì)小,線形,貼伏于葉柄兩旁;單葉,葉片質(zhì)薄,倒披針形或長橢圓形,先端鈍圓,具細(xì)小短尖,基部楔形,長5-15厘米,寬2-4厘米,上面無毛,下面被銹色短柔毛;葉柄長2-3毫米,總狀花序頂生或腋生,有花20-30朵;苞片線形,長2-3毫米,小苞片與苞片的形狀相似,通常稍短;花萼二唇形,長10-15毫米,萼齒披針狀三角形,約與萼筒等長,被短柔毛;花冠黃色,旗瓣圓形或橢圓形,長15-20毫米,基部具胼胝體二枚,先端微凹或圓,翼瓣長圓形,長15-18毫米,龍骨瓣彎曲,幾達90度,中部以上變狹形成長喙,伸出萼外;子房無毛。莢果長圓形,長4-6厘米,徑約1.5厘米,果頸長約5毫米;種子20-30顆。花果期5-12月間。

生長環(huán)境多栽培于我國南部。分布于臺灣、湖北、廣東、海南、廣西、貴州、云南等地。

性狀鑒別莖枝直徑4-8mm,有稍凸起之縱棱。葉多破碎,上面灰褐色或灰綠色,背面灰色。枝上尚可見到宿存的小托葉,色黃,貼伏于葉柄下兩旁。氣微,味淡。

以葉多、完整、干燥者為佳。

藥理作用抗腫瘤作用。

現(xiàn)代應(yīng)用1、治療白血病。

2、治療惡性腫瘤。

相關(guān)論述1、《生草藥性備要》:“治腫脹,敷大惡瘡。”

2、《本草求原》:“消瘡毒。專治小兒頭瘡成堆?!?/p>

3、《嶺南采藥錄》:“善治牙痛。外敷消腫脹,消大惡瘡。”

4、《全國中草藥匯編》:“清熱解毒,降壓,利水。治熱咳,吐血,馬口瘡?!?/p>

附注大豬屎豆根、種子亦入藥。

貯藏捆扎成把,外加蒲席封固,存放于干燥處。

12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杜首穎 - 博士,教授,博士生導(dǎo)師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