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山桂皮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山桂皮,中藥名。為樟科樟屬植物毛桂Cinnamomum appelianum Schewe的樹皮。植物毛桂,分布于我國江西、湖南、廣東、廣西、四川、貴州、云南等地。具有溫中理氣,發(fā)汗解肌之功效。主治虛寒胃痛,泄瀉,腰膝冷痛,風寒感冒,月經(jīng)不調(diào)。

入藥部位樹皮。

性味味辛,性溫。

功效溫中理氣,發(fā)汗解肌。

主治虛寒胃痛,泄瀉,腰膝冷痛,風寒感冒,月經(jīng)不調(diào)。

相關配伍1、治風寒感冒,山桂皮、杏仁各9g,麻黃、甘草各6g,水煎服。(《精編中草藥圖譜》)

2、治月經(jīng)不調(diào),山桂皮6g,當歸10g,川芎、丹皮各9g,水煎服。(《精編中草藥圖譜》)

3、治風濕痹痛,山桂皮、川烏各9g,姜黃10g,水煎服。(《精編中草藥圖譜》)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6-9g。

炮制采集加工:全年均可采收,洗凈切碎,曬干備用。

形態(tài)特征毛桂,別名香沾根、三條筋(四川)。常綠小喬木,高4-6米。樹皮灰褐色或暗綠色。多分枝,枝條被暗黃色絨毛,后漸脫落無毛。葉互生或近對生;葉柄長4-9毫米,密被暗黃色柔毛;葉片卵狀披針形、卵形或卵狀橢圓形,長4.5-11.5厘米,寬1.5-4厘米,先端短漸尖,基部楔形或近圓形,全緣,上面幼時沿葉脈密被暗黃色柔毛,后漸脫落無毛,下面密被黃褐色柔毛,離基三出脈,側(cè)脈近葉緣一側(cè)有少數(shù)支脈,網(wǎng)脈在下面略明顯,革質(zhì)。圓錐花序腋生,長4-6.5厘米,被黃褐色柔毛,具5-11朵花;苞片線形或披針形,長2.5-3毫米,兩面被柔毛,早落;花兩性,長3-5毫米,白色;花梗長2-3毫米,被黃褐色柔毛;花被筒倒錐形,長1-1.5毫米,花被裂片寬倒卵形或長圓狀卵形,長3-3.5毫米,寬約2毫米,先端銳尖;能育雄蕊9,長2.5-3.5毫米,花絲被疏柔毛,第1、2輪雄蕊花藥長圓形,與花絲等長,4室,內(nèi)向瓣裂,花絲無腺體,第3輪雄蕊花藥長圓形,4室,外向瓣裂,花絲中部有1對卵圓形腺體;退化雄蕊3,長約1.3-1.7毫米,三角狀箭頭形,柄被柔毛;子房寬卵球形,長約1.2毫米,無毛,花柱較粗,柱頭頭狀,有時具3淺裂。果實橢圓形,長約6毫米;果托漏斗狀,頂端齒裂?;ㄆ?-6月,果期6-8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山坡、灌木叢或疏林中。

12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葛鵬玲 - 博士,副教授,碩士生導師 - 黑龍江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