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白虎湯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白虎湯,中醫(yī)方劑名。為清熱劑,具有清氣分熱,清熱生津之功效。主治氣分熱盛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臨床常用于治療感染性疾病,如大葉性肺炎、流行性乙型腦炎、流行性出血熱、牙齦炎、以及小兒夏季熱、牙齦炎等屬氣分熱盛者。

歌訣白虎膏知甘草粳,氣分大熱此方清,熱渴汗出脈洪大,加入人參氣津生。1

組成石膏、知母、粳米、甘草。

用量石膏50g,知母18g,甘草6g,粳米9g。

用法上四味,以水一斗,煮米熟湯成,去滓,溫服一升,日三服。

功用清熱生津。

主治氣分熱盛證。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惡熱,脈洪大有力。

方義本方原為陽明經(jīng)證的主方,后為治療氣分熱盛的代表方。本證是由傷寒化熱內(nèi)傳陽明經(jīng)所致。里熱熾盛,故壯熱不惡寒;胃熱津傷,故煩渴引飲;里熱蒸騰、逼津外泄,則汗出;脈洪大有力為熱盛于經(jīng)所致。氣分熱盛,但未致陽明腑實,故不宜攻下;熱盛津傷,又不=能苦寒直折。方中石膏辛甘大寒,入肺胃二經(jīng),功善清解,透熱出表,以除陽明氣分之熱,故為君藥;知母苦寒質(zhì)潤,一助石膏清肺胃熱,一滋陰潤燥。佐以粳米、炙甘草益胃生津。21

配伍特點石膏、知母相須為用,可增強清熱生津之功。

運用本方用于氣分熱盛證。臨床應(yīng)用以壯熱面赤、煩渴引飲,汗出蒸熱,脈洪大有力。

加減化裁若氣血兩燔,引動肝風,見神昏譫語、抽搐者,加羚羊角、水牛角以涼肝息風;若兼陽明腑實,見譫語、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赤者,加大黃、芒硝以瀉熱攻積;消渴病而見煩渴引飲,加天花粉、蘆根、麥冬等以增強清熱生津之力。

禁忌表證未解的無汗發(fā)熱,口不渴者;脈見浮細或沉者;血虛發(fā)熱,脈洪不勝重按者;真寒假熱的陰盛格陽證等均不可誤用。

附注附方 白虎加人參湯組成: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參。

功用:清熱、益氣、生津。

主治:氣分熱盛、氣陰兩傷證。

附方 白虎加桂枝湯組成 石膏、知母、甘草、粳米、桂枝。

功用 清熱、通絡(luò)、和營衛(wèi)。

主治 溫瘧或風寒熱痹癥。

附方 白虎加蒼術(shù)湯組成:石膏、知母、甘草、人參、粳米、蒼術(shù)。

功用:清熱祛濕。

主治:濕溫病。

重要文獻摘要《傷寒論·辨太陽病脈證并治》:“傷寒,脈浮滑,以表有熱,里有寒,白虎湯主之”。3

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馬文龍 - 主任中醫(yī)師 - 河北中醫(yī)肝病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