柴胡白虎湯,中醫(yī)方劑名。出自《重訂通俗傷寒論》卷二。為清熱劑。具有清熱生津,和解少陽之功效。主治寒熱往來,寒輕熱重,心煩汗出,口渴引飲,脈弦數(shù)有力。
歌訣柴胡白虎粉膏知,荷葉芩甘粳米施。和解清涼潤胃燥,少陽陽明此方醫(yī)。
組成川柴胡一錢(3g),生石膏(研)八錢(24g),天花粉三錢(9g)、生粳米三錢(9g),青子芩一錢五分(4.5g),知母四錢(12g),生甘草八分(2.4g),鮮荷葉一片。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
功用清熱生津,和解少陽。
主治寒熱往來,寒輕熱重,心煩汗出,口渴引飲,脈弦數(shù)有力。
方義方中柴胡和解少陽;黃芩清泄少陽泄熱;柴胡配黃芩,則為和解少陽之君藥,臣以白虎法者,以其少陽證少而輕,陽明證多而重,故取白虎湯清熱生津,佐以天花粉,為救液而設(shè);使以鮮荷葉,為升清而用。諸藥相合,共奏清熱生津,和解少陽之功。
運用1、柴胡白虎湯用于治療(1)暑瘧初起,寒輕熱重,口渴引飲,心煩自汗,面垢齒燥便閉尿熱,或瀉不爽,舌苔黃而糙澀,甚或深黃而膩,或起芒刺,或起裂紋,脈弦數(shù)之暑熱化燥者;(2)溫瘧,熱重寒輕,脈弦數(shù)者;(3)膜原伏邪,有春感新寒觸發(fā),如熱勢猶盛,斑疹隱隱者。
2、臨床上出現(xiàn)感冒高熱,產(chǎn)后高熱等病,出現(xiàn)身熱,口渴,汗出,胸脅苦滿,舌紅,苔黃,脈洪大弦數(shù)者,可用本方加減治療,暑月感冒,發(fā)熱汗多,口渴,或大便不調(diào),小便黃赤等,可用本方治療。
加減化裁煩渴甚,舌苔黃干,加北條參12g,蘆根18g,益氣生津;嘔吐不食,加鮮竹茹15g,清胃止嘔。
附注附方1:柴胡白虎湯
組成 柴胡、人參、黃芩、知母、甘草、石膏。
功用 和解少陽,清透氣分熱邪
主治傷寒半表半里,大熱不渴,自汗不止。。
出處 《育嬰家秘》卷三
附方2:白虎湯
組成 生石膏30g、知母9g、炙甘草3g、粳米9g。
功用 清熱生津。
主治 陽明氣分熱盛,癥見壯熱面赤,煩渴引飲,大汗惡熱,脈洪大有力或滑數(shù)。
出處 傷寒論
化裁方之間的鑒別本方為白虎湯加柴胡、天花粉、黃芩、鮮荷葉組成。配柴胡、黃芩寓小柴胡之意,加荷葉清熱解暑。
12345678910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申曉偉 - 主治醫(yī)師 - 北京市豐臺區(qū)婦幼保健院中醫(yī)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