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茯苓湯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茯苓湯是由茯苓用適量清水及相應(yīng)輔料熬制而成的湯品,具有安神、利尿、清熱等功效。

簡介俗稱云苓、松苓、茯靈,為寄生在松樹根上的菌類植物,形狀像甘薯,外皮黑褐色,里面白色或粉紅色。古人稱茯苓為“四時神藥”,因為它功效非常廣泛,不分四季,將它與各種藥物配伍,不管寒、溫、風(fēng)、濕諸疾,都能發(fā)揮其獨(dú)特功效。茯苓味甘、淡、性平,入藥具有利水滲濕、益脾和胃、寧心安神之功用?,F(xiàn)代醫(yī)學(xué)研究:茯苓能增強(qiáng)機(jī)體免疫功能,茯苓多糖有明顯的抗腫瘤及保肝臟作用??傻酱笥泻阒兴幉膸觳樵?。

古方配制**《古今醫(yī)鑒》之茯苓湯**

【組成】當(dāng)歸3克,川芎3克,炒白芍3克,熟地黃3克,土炒白術(shù)3克,茯苓3克,澤瀉3克,黃苓3克,梔子(酒炒)3克,炙甘草3克,姜汁厚樸3克,麥門冬3克(去心)。

【辨證】脾虛水泛。

【治法】養(yǎng)血清熱,利水消腫。

【用法】水煎服,每日1劑,日服2次。

【類別】其它

【出處】《古今醫(yī)鑒》卷十二

《易簡方便》之茯苓湯

【藥物組成】茯苓8分,川芎8分,蘇葉8分,前胡8分,半夏(制)8分,桔梗8分,枳殼8分,干姜8分,陳皮8分,當(dāng)歸1錢,生地1錢,白芍1錢,臺黨5分,桑白皮6分,甘草3分。

【處方來源】《易簡方便》卷六。

【方劑主治】經(jīng)來咳嗽,喉中出血,及肺經(jīng)枯燥。

【用法用量】生姜為引,水煎服。

《顧氏醫(yī)徑》之茯苓湯

【藥物組成】茯苓、遠(yuǎn)志、菖蒲、竹黃、姜汁、竹瀝,

【處方來源】《顧氏醫(yī)徑》卷五。

【方劑主治】小兒喜驚易悸,痰熱內(nèi)盛。

《雞峰》之茯苓湯

茯苓湯一

【藥物組成】茯苓1兩,麥門冬1兩,黃芩1兩,秦艽半兩,柴胡半兩,五味子1兩,杏仁1分。

【處方來源】《雞峰》卷十一。

【方劑主治】心咳,惡熱脈疾,小便赤澀。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茯苓湯二

【處方】 白術(shù)4兩,茯苓2兩,甘草2兩。

【制法】上為粗末。

【功能主治】逐支飲,通利小便。主飲積胸痞,痰停膈上,頭痛目眩,噫醋吞酸,嘈煩忪悸,喘咳嘔逆,體重脅痛,腹痛腸鳴,倚息短氣,身形如腫。及時行若吐若下后,心下逆滿,氣上沖胸,起則頭眩,振振身搖;脾虛泄瀉,脈緩者。

【用法用量】 白術(shù)湯(《醫(yī)略六書》卷二十五)。

【各家論述】《醫(yī)略六書》:瀉由乎濕,脾土虛弱,不能制御于中,故偏滲大腸,泄瀉不止焉。白術(shù)崇土燥濕,茯苓滲濕和脾,炙草緩中益胃,兼益中州之氣也。水煎溫服,使?jié)袢ネ翉?qiáng),則脾能健運(yùn)而敷化有權(quán),泄瀉無不自止矣。此健脾滲濕之劑,為脾虧泄瀉之專方。

【摘錄】《雞峰》卷十八

《圣濟(jì)總錄》之茯苓湯

茯苓湯(一)

【藥物組成】赤茯苓(去黑皮)1兩半,黃芩(去黑心)1兩半,梔子仁1兩半,赤石脂1兩,升麻1兩,紫菀(去苗土)1兩,麥門冬(去心,焙)1兩半,豉(炒)1合,石膏1兩。

【處方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九十二。

【方劑主治】脈極實(shí)熱,血?dú)鈧?,好生嗔怒,口唇色變,言語不快。

【方劑功效】消熱氣,調(diào)血脈,理中。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5錢匕,水1盞半,加竹葉5片,煎至1盞,去滓,下芒消1錢匕,分2次溫服,早食后、日午各1次。

茯苓湯(二**)**

**【**藥物組成】白茯苓(去黑皮)半兩,大黃(銼,炒)半兩,升麻半兩,麥門冬(去心,焙)半兩,遠(yuǎn)志(去心)半兩,人參半兩,葛根(銼)半兩,甘草(炙,銼)半兩。

【處方來源】《圣濟(jì)總錄》卷—一七。

【方劑主治】心熱,舌干煩躁。

【制備方法】上為粗末。

【用法用量】每服3錢匕,水1盞,煎至7分,去滓溫服,不拘時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