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暑證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暑證,中醫(yī)病證名。指感受署熱之邪,耗氣傷津,以發(fā)熱口渴、神疲氣短、心煩頭暈、汗出、小便短黃、舌紅苔黃干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證候。

病因感受暑氣。

病機(jī)暑性炎熱,迫津外泄,出現(xiàn)惡熱、口渴、汗出、尿黃;氣隨汗泄,則身體疲乏,脈虛數(shù);暑熱熾盛,可見舌紅、苔黃。中暑多為夏季人在烈日或高溫下勞作過久所致。暑熱炎蒸,上擾清竅,內(nèi)灼神明,因而卒然昏倒,不省人事;暑熱傷及筋脈,筋脈拘急,故見牙關(guān)緊閉,四肢抽搐;暑熱灼傷營陰,則舌絳干燥,脈濡數(shù)。

辨證要點(diǎn)夏月有感受暑熱之邪的病史,發(fā)熱、口渴、汗出、疲之、尿黃等。

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惡熱,汗出,口渴喜飲,氣短,神疲,肢體困倦,小便短黃,舌紅,苔白或黃,脈虛數(shù)?;虬l(fā)熱,卒然昏倒,汗出不止,氣喘,甚至昏迷、驚厥、抽搐等;或見高熱,神昏,胸悶,腹痛,嘔惡,無汗等。

常見證型傷暑臨床表現(xiàn):身熱,多汗,頭痛無力,氣少倦怠,惡心、胸悶、口渴喜飲,脈虛數(shù)。

治法:解表清暑。

常用方劑:王氏清暑益氣湯。

常用中藥:西洋參、石斛、麥冬、黃連、竹葉、荷梗、知母、甘草、粳米、西瓜翠衣。

中暑(陽暑)臨床表現(xiàn):突然發(fā)病、頭暈痛,惡心嘔吐,身熱,煩躁,無汗,多突然昏倒,不省人事,手足厥冷,脈大而虛,或虛而數(shù)。

治法:急用芳香開竅,醒后用甘寒清熱。

常用方劑:白虎湯、生脈散。

常用中藥:石膏、知母、甘草、粳米、人參、五味子、麥冬。

暑濕臨床表現(xiàn):身熱不揚(yáng)、午后為甚,并有胸悶惡心,食欲不振,四肢困倦,大便溏,尿黃,舌苔黃膩,脈濡。

治法:清暑祛濕。

常用方劑:東垣清暑益氣湯。

常用中藥:黃芪、蒼術(shù)(泔浸,去皮)、升麻、人參(去蘆)、澤瀉、神曲(炒黃)、橘皮、白術(shù)、麥門冬(去心)、當(dāng)歸身、炙甘草、青皮(去白)、黃柏(酒洗,去皮)、葛根、五味子。

冒暑臨床表現(xiàn):發(fā)熱惡寒,頭痛無汗身形拘急,脘痞心煩,舌苔薄膩。

治法:祛暑化濕,疏表散寒。

常用方劑:藿香正氣散。

常用中藥:藿香、紫蘇(去梗)、厚樸(姜制,炒)、茯苓(去皮)、陳皮、白芷、半夏(湯洗七次)、桔梗(去蘆)、大腹皮、白術(shù)、甘草(炙)。

12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xiàn)者為:

俞若熙 - 助理研究員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