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請聯系我們

[科普中國]-皮痹病

科學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百科為用戶提供權威科普內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皮痹病,中醫(yī)病名。是指以皮膚浮腫,繼之皮膚變硬、萎縮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證,是五體痹之。皮痹臨床上除有皮膚損害的表現外,還常伴有肌肉、關節(jié)及臟腑功能失調的癥狀。本病臨床表現輕重程度有很大差異。輕者皮膚病變局限,皮膚呈片狀、點狀或條狀損害,皮膚顏色呈淡紫色或似象牙色,繼之變硬、萎縮。重者皮膚病變廣泛,四肢、胸頸、面部皮膚均可累及,皮膚堅硬如革,表面有蠟樣光澤,不能捏起,手指伸屈受限,面無表情,張口不利,眼瞼不和,胸背如裹,后期皮膚萎縮變薄。若累及臟腑可見吞咽困難、腹脹納呆、胸悶氣短、心悸心痛等。

名詞解釋皮痹是指以皮膚浮腫,繼之皮膚變硬、萎縮為主要癥狀的一種病證,是五體痹之一。本病發(fā)病年齡以20-50歲為多,女性多于男性。

與西醫(yī)病名的關系根據本病臨床表現及特點,與西醫(yī)學所說的硬皮病相類似。輕者似局限性硬皮病,重則似系統(tǒng)性硬皮病,包括肢端硬化及進行性系統(tǒng)性硬化。

病因感風寒濕邪是本病主要病因,先天稟賦不足或情志失調、飲食勞倦是發(fā)病的內在因素

病機飲食勞倦損傷脾胃,氣血化源不足,皮膚失榮;先天稟賦不足,或房勞傷腎,腎陽虛則皮膚無以溫煦,腎陰虛則皮膚無以濡潤,均能誘發(fā)皮痹,或使皮痹加重。外邪留滯皮膚,或氣虛陽虛,使氣血津液運行障礙,進而形成痰濁瘀血,痰濁瘀血阻滯于皮膚是皮痹的繼發(fā)因素??傊?,外邪侵襲、痰濁瘀血以及氣血陰陽的不足,皮膚之經絡瘀阻,皮膚失養(yǎng)是皮痹的基本病機,其中痰瘀病機??韶灤┍静〉氖冀K。

診查要點診斷依據1. 本病好發(fā)于中青年,女性多于男性。

2. 發(fā)病前有勞累或觸冒寒濕史。

3. 皮損開始多見于手、足、面部,逐漸發(fā)展至上肢、頸部或胸背部,亦有首發(fā)于胸背部,漸及頸、面部及四肢者,可發(fā)于一處,亦可發(fā)于多處。皮膚損害呈斑片狀、點狀、條狀。重者皮膚呈彌漫性損害。

4. 皮損的特點:早期可見皮膚水腫,皮緊而硬,皮膚呈淡紅、紫紅、淡黃或蒼白色,繼之皮膚堅硬如革,皮膚緊張而有光澤,或皮膚色暗滯,緊而不能用手捏起。皮痹在手則手指屈伸不利;在面則面無表情、張口困難、眼瞼不合、口唇變薄、鼻尖耳薄、偏側面瘦;在胸則狀如披甲、緊束如裹等。疾病晚期則皮膚萎縮而薄,毛發(fā)脫落,肌肉消瘦若無,皮膚緊貼于骨。

5.初起可有發(fā)熱、惡寒、頭痛、關節(jié)酸痛,其后可見納少腹脹、氣短心悸、月經不調、遺精陽痿等全身癥狀。

6.本病深入臟腑可見各臟腑的病癥,入于肺則見胸悶、氣喘,入于脾胃則見吞咽困難、腹脹嘔吐,入于心則見心悸心痛等。

7.參考指標:實驗室檢查多見抗核抗體陽性,部分患者類風濕因子陽性,免疫球蛋白1gG顯著增高,IgA、IgM也可增高。血沉可明顯增快。皮膚活檢為膠原纖維腫脹或纖維化。累及心者,心電圖可見PR、QRS、QT間期延長,ST段及T波異常。累及消化道者,食道x線檢查可見食管狹窄,或食管下端擴張,食管蠕動減弱或消失。

病證鑒別1.斑萎縮 早期損害為大小不一,呈皮色或青白色,微凹或隆起,表面起皺,觸之不硬。

2.萎縮性硬化性苔蘚 皮損為淡紫色發(fā)亮的扁平丘疹,大小不一,常聚集分布,但不互相融合,表面有毛囊角質栓,有時發(fā)生水皰,逐漸出現皮膚萎縮。

辯證論治辯證要點本病從寒熱、虛實、臟腑辯證。寒濕實證表現為皮膚緊張而腫,皮膚不溫,肢冷惡寒,遇寒加重,遇熱減輕伴有口淡不渴;濕熱實證表現為皮膚緊張而腫,膚色略紅或紫紅,觸之而熱,或皮膚疼痛。身熱不渴,大便干;氣血虛證表現為皮膚緊硬,膚色淡黃,局部毛發(fā)稀疏或全無;或皮膚萎縮而薄,肌肉削瘦,肌膚麻木不仁;周身乏力,頭暈目眩,聲怯氣短,面色不華,爪甲不榮;腎陽虛證表現為皮膚堅硬,皮薄如紙,肌肉削瘦,精神倦怠,毛發(fā)脫落,肢冷形寒,面色晃白,腹痛泄瀉,腰膝酸軟,舌質淡,舌體胖。

治療原則本病寒濕證宜給予祛風散寒除濕;濕熱證宜給予清熱除濕;氣血虛證宜給予益氣養(yǎng)血;痰阻血瘀給予活血化瘀祛痰;陽虛給予溫陽散寒。

證治分類1.寒濕痹阻證

證候:皮膚緊張而腫,或略高于正常皮膚;皮膚不溫,肢冷惡寒,遇寒加重,遇熱減輕,膚色淡黃,關節(jié)冷痛,肢節(jié)屈伸不利,常伴有口淡不渴、舌淡苔白、脈緊等。皮膚緊張略有腫脹、膚冷肢寒、舌淡苔白為本證的辨證要點。

治法:祛風散寒,除濕通絡。

方藥:獨活寄生湯加減。

常用藥:獨活、羌活、桑寄生、秦艽、川芎、當歸、杭白芍、桂枝、制附片、細辛、絲瓜絡。

2.濕熱痹阻證

證候:皮膚緊張而腫,膚色略紅或紫紅,觸之而熱,或皮膚疼痛。身熱不渴,大便干,小便短赤,舌紅苔黃厚膩,脈滑數有力。皮膚緊張紅腫而熱、身熱、舌紅苔黃膩是本證的辨證要點。

治法:清熱除濕,佐以通絡。

方藥:二妙丸合宣痹湯加減。

常用藥:黃柏、蒼術、牛膝、苡仁、苦參、連翹、知母、蠶砂、滑石、甘草。

3.氣血虧虛證

證候:皮膚緊硬,膚色淡黃,局部毛發(fā)稀疏或全無;或皮膚萎縮而薄,肌肉削瘦,肌膚麻木不仁;周身乏力,頭暈目眩,聲怯氣短,面色不華,爪甲不榮,唇舌色淡,舌有齒痕,苔薄白,脈沉細無力。皮膚硬而薄、以及全身氣血不足諸癥為本證辨證要點。

治法:益氣養(yǎng)血,佐以通絡。

方藥:黃芪桂枝五物湯加減。

常用藥:黃芪、桂枝、芍藥、當歸、川芎、雞血藤、生姜、大棗。

4.痰阻血瘀證

證候:皮膚堅硬如革,捏之不起,膚色暗滯,肌肉削瘦,關節(jié)疼痛強直或畸形,屈伸不利,胸背緊束,轉側仰俯不便,吞咽困難,胸痹心痛,婦女月經不調,舌質暗,有瘀斑、瘀點,苔厚膩,脈滑細。皮膚堅硬如革、捏之不起、膚色暗滯、舌暗等為本證辨證要點。

治法:活血化瘀,祛痰通絡。

方藥:身痛逐瘀湯合二陳湯加減。

常用藥:地龍、穿山甲、丹參、桃仁、紅花、川芎、當歸、羌活、陳皮、半夏、浙貝母。

5.脾腎陽虛證

證候:皮膚堅硬,皮薄如紙,肌肉削瘦,精神倦怠,毛發(fā)脫落,肢冷形寒,面色(白光)白,腹痛泄瀉,腰膝酸軟,舌質淡,舌體胖,苔白脈沉細無力。皮膚堅硬而薄、肌肉削瘦、肢冷膚寒是本證的辨證要點。

治法:補益脾腎,溫陽散寒。

方藥:右歸飲合理中湯加減。

常用藥:熟地、山萸肉、山藥、制附片、肉桂、干姜、黨參、白術、枸杞子、鹿角霜、巴戟天、淫羊藿。

其他療法針灸療法:

1.七星針療法:局部敲打。

2.耳針療法:可取肺、內分泌、腎上腺、肝、脾穴,留針20-30分鐘或埋針。

3.艾條炙療法:可取足三里、合谷、胃俞、脾俞、腎俞、命門等,每日1次。

4.按摩療法:于患處皮膚進行推拿,每日2次。

轉歸預后病程呈緩慢進行性,心、肺、腎臟腑漸進性累及的病例預后不良,少數患者可致死亡。

預防調護1. 包括去除感染灶。

2**.**注意保暖,進行鍛煉,防止攣縮。

3.采用各種熱療以改善血液循環(huán),保護皮膚勿受損傷。

文獻摘要出《素問·痹論》。《張氏醫(yī)通》卷六:“皮痹者,即寒痹也。邪在皮毛,癮疹風瘡,搔之不痛,初起皮中如蟲行狀?!?

《癥因脈治》卷三:“肺痹之癥,即皮痹也,煩滿喘嘔,逆氣上沖,右脅刺痛,牽引缺盆,右臂不舉,痛引腋下?!眳⒁姺伪詶l。2

3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李曰慶 - 主任醫(yī)師,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教授、博士生導師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