寒滯胃腸證是指由于寒邪侵犯胃腸,表現(xiàn)以脘腹冷痛為主癥的實寒證候。簡稱胃寒證、腸寒證。多因過食生冷,或脘腹受冷,以致寒凝胃腸所致。
臨床表現(xiàn)脘腹冷痛,痛勢暴急,遇寒加劇,得溫則減,惡心嘔吐,吐后痛緩,口淡不渴,或口泛清水,腹瀉清稀,或腹脹便秘,面白或青,肢冷不溫,舌苔白潤,脈弦或沉緊。
病機寒則氣收,其性收引。寒邪犯胃,凝阻氣機,胃氣失和,故胃脘冷痛;證情屬實,則痛勢暴急;胃氣上逆,則惡心嘔吐;寒得溫則散,故得溫痛減;遇寒則氣收更甚,故痛勢加劇;吐后氣滯暫以舒緩則痛減。若寒傷胃陽,水飲不化而隨胃氣上逆,則口泛清水。若寒邪侵犯腸道,傳導(dǎo)失司,則見腹瀉清水;寒凝氣阻,可見腹脹便秘。寒邪傷陽,阻遏陽氣,不能外達,故見肢冷,面白或青。舌苔白潤,脈弦或沉緊,為陰寒內(nèi)盛,凝阻氣機之象。本證以脘腹冷痛及實寒證為辨證要點。
治法溫中散寒,理氣止痛。
方劑附子理中丸,良附丸合厚樸溫中湯加減。
123
本詞條內(nèi)容貢獻者為:
李偉 - 中醫(yī)副主任醫(yī)師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xu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