抑郁證,中醫(yī)病證名。情志抑郁為臨床最常見的情志癥狀之一,以情志抑郁為主要者稱為郁證,亦可兼見于怒證、悲恐證等諸證之中。若情志異常得不到控制。則可發(fā)展成為精神錯亂,如癲、狂諸疾,其治療往往頗為棘手。而常與此類疾病相提并論的還有癇病,但其病因病機和臨床表現(xiàn)往往有較大的不同。
病因病機肝失疏泄、脾失健運、心失所養(yǎng),雖然肝、脾、心三個臟腑皆有相關,但各有側重。肝氣郁結多與氣、血、火相關,而食、濕、痰主要關系于脾,心則多表現(xiàn)為虛證,如心神失養(yǎng)、心血不足、心陰虧虛等,也有一些屬于正虛邪實,虛實夾雜的證候。抑郁癥初病在氣,久病及血,故氣滯血瘀的證候在臨床上十分多見,抑郁癥日久不愈,往往損及脾、腎,造成陽氣不振、精神衰退證候。
常見證型1.六郁雜至,情志抑郁
臨床表現(xiàn):精神抑郁,情緒不舒,飲食無味,郁悶難言,時覺頭昏,進而體倦,時覺恍惚,沉默少言,胸膈痞悶,嘔吐泛酸,二便不調,郁郁寡歡。
治法:開郁氣機,調暢情志。
方劑:越鞠丸加減。
2.肝郁氣滯
臨床表現(xiàn):精神抑郁,情緒不安,脅肋脹刺,愁悶胸煩,呃氣嘆息,時腹轉痛,飲食減少,頭側痛,胸乳脹,胃腸竄氣,包塊時聚時散,小腹脹痛,四肢不溫,舌淡苔薄,脈弦等。
治法:疏肝解郁,行氣導滯。
方劑:柴胡舒肝散加減。
3.肝郁血虛
臨床表現(xiàn):精神抑郁,神情失常,面色無華,沉默少言,或喃喃自語,胸悶脅脹,不思飲食,或有便溏肢軟,舌淡苔白,脈弦緩。
治法:疏肝解郁,養(yǎng)血健脾。
方劑:逍遙散加減。
4.肝郁化火
臨床表現(xiàn):精神抑郁,沉悶癡呆,胸悶脅脹,口干欲飲,或似渴不飲,口苦心煩,或嘔惡吞酸,頭昏頭痛,目澀耳鳴,少寐多夢,大便干結,舌微紅,苔黃,脈弦數(shù)。
治法:清肝解郁和胃。
方劑:丹梔逍遙散合左金丸加減。
5.肝膽實火
臨床表現(xiàn):精神失常,瘋癲狂躁,妄言妄語,不避親疏,或嬉笑怒罵,驚悸抽搐,面紅目赤,頭痛昏眩,脅肋灼痛,便秘尿黃,口苦咽干,舌紅苔黃燥,脈弦滑數(shù)。
治法:清肝瀉火開竅。
方劑:當歸龍薈丸加減。
6.膽郁痰擾,驚悸失眠
臨床表現(xiàn):精神抑郁,胸悶頭昏,語言無序,表情呆滯,驚恐無主,夜懼不眠,沉默食少,舌苔薄,脈弦細。
治法:泄瀉膽化痰,鎮(zhèn)靜安眠。
方劑:加味溫膽湯加減。
7.心虛膽怯
臨床表現(xiàn):精神抑郁,善疑自卑,心悸心慌,膽怯多驚,坐臥不安,失眠多夢,怔忡健忘,舌淡苔白,脈弱。
治法:安神定志,益氣鎮(zhèn)驚。
方劑:安神定志丸加減。
8.肝郁涉肺
臨床表現(xiàn):精神抑郁,恍惚郁悶,胸脅痞滿,面浮肢腫,呼吸短氣,腹脹食少,舌苔薄膩,脈細弦。
治法:疏肝解郁,降逆化飲。
方劑:香附旋覆花湯合逍遙散加減。
9.痰迷心竅
臨床表現(xiàn):意識不清,語言顛倒,神志錯亂,神識無主,瘋癲心悸,狂躁妄動,夢多不寐,或口渴飲冷,小便赤熱,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
治法:豁痰清心開竅。
方劑:礞石滾痰丸加減。
10.心脾兩虛
臨床表現(xiàn):情緒不寧,思慮過度,多愁善感,久病面色蒼白,恍恍惚惚,魂牽夢擾,心悸驚恐,失眠健忘,體乏食少,舌苔淡白,脈細無力。
治法:養(yǎng)心健脾,安神解郁。
方劑:歸脾湯加減。
11.陰虛火旺
臨床表現(xiàn):久病抑郁,化火傷陰,神志不安,燥擾心煩,驚悸難眠,身體瘦弱,舌紅少苔,脈沉細數(shù)。
治法:滋陰降火,補心安神。
方劑:天王補心丹加減。
12.內傷心脾,神不守舍
臨床表現(xiàn):神情默然,目呆遲緩,虛煩不眠,嘆息搖頭,白天失魂落魄,如有所失,或兼驚悸恐懼,疑有鬼神,舌淡脈弱。
治法:養(yǎng)心安神,解郁和中。
方劑:酸棗仁湯合甘麥大棗湯加減。
13.痰濕內阻,上蒙清竅
臨床表現(xiàn):神識模糊,目無表情,面色晦暗,靜而不燥,嗜睡懶言,嘔或吐涎,舌苔白膩,脈濡緩或沉滑。
治法:化痰開竅醒腦。
方劑:滌痰湯加減。
14.氣滯血瘀
臨床表現(xiàn):精神失常,瘋癲呆滯,脅刺如錐,胸脅滿脹,急躁易怒,昏眩健忘,或熱郁不解,見失眠驚夢,或脅下包塊,或腹大堅滿,疼痛拒按,舌暗紫,脈弦澀。
治法:疏肝解郁,活血化瘀。
方劑:膈下逐瘀湯加減。
預防調護有人對抑郁癥患者追蹤10年的研究發(fā)現(xiàn),有75%~80%的患者多次復發(fā),故抑郁癥患者需要進行預防性治療。發(fā)作3次以上應長期治療,甚至終身服藥。維持治療藥物的劑量多數(shù)學者認為應與治療劑量相同,還應定期門診隨訪觀察。心理治療和社會支持系統(tǒng)對預防本病復發(fā)也有非常重要的作用,應盡可能解除或減輕患者過重的心理負擔和壓力,幫助患者解決生活和工作中的實際困難及問題,提高患者應對能力,并積極為其創(chuàng)造良好的環(huán)境,以防復發(fā)。
轉歸經(jīng)過治療,一般可以得到穩(wěn)定。若情志異常得不到控制。則可發(fā)展成為精神錯亂,如癲、狂諸疾,其治療往往頗為棘手。
12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王華敬 - 中醫(yī)主任醫(yī)師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