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名。指肢體筋脈收縮抽急,不能舒轉自如。亦稱筋瘛。多因感受外邪,或血少津虧,筋脈失于榮養(yǎng)所致??煞譃橥飧薪顢伵c內傷筋攣。常見于痹、痙、中風等病。
中醫(yī)解讀筋攣,指肢體筋脈收縮抽急,不能舒轉自如。由于先天發(fā)育障礙、損傷、缺血、炎癥、癱瘓等原因,使身體某群肌肉持久性攣縮,或皮膚、關節(jié)囊、韌帶失去正常彈性而攣縮,引起關節(jié)運動功能障礙,統(tǒng)稱為筋攣。
外感筋攣癥狀表現為:素無筋骨攣縮之候,一旦惡寒身痛,手足拘攣,不能轉側,此外感寒濕筋攣之癥也。若發(fā)熱自汗,口燥唇干,二便赤澀,此外感濕熱筋攣之癥也。
內傷筋攣癥狀表現為:皮膚干揭,遍身燥癢,手足難于舉動,漸至肌肉黑瘦,筋脈攣縮,此肝經血少筋攣之癥也。若兩足拘緊不能伸,或左右換易作痛,漸至兩臂皆縮,此陽明經濕熱筋攣之癥也。
中醫(yī)應用一、病因病機(一)先天發(fā)育障礙
出生后因胎位不正,產傷等原因引起筋攣或關節(jié)攣縮畸形,如斜頸等。
(二)損傷缺血
由于損傷后引起血脈破損或受壓,相應肌肉血供不足而變性、壞死,終致瘢痕攣縮,如缺血性肌攣縮等。
(三)邪毒侵襲
風寒濕邪侵入經絡、關節(jié)而致攣,如掌腱膜攣縮癥、髂脛束攣縮癥等。
二、臨床表現與診斷主要表現為機體的某部位軟組織發(fā)生攣縮,肌肉張力增強,被動牽拉時有彈性抵抗感,攣縮部位的關節(jié)活動不利,但關節(jié)本身并不強直,一旦解除筋攣,關節(jié)功能即可恢復。
三、治療(一)內服法
予以中藥活血化瘀、疏肝理筋或祛風散寒、解毒舒筋等,方用圣愈湯或荊防敗毒散加減。
(二)外治法
予以理筋手法、中草藥熏洗、針灸、理療等,并可配合練功活動,病情嚴重的晚期患者考慮手術治療。
四、護理與調攝本病貴在預防,早期重點是功能鍛煉,特別是針對受累肌群的鍛煉。
五、預后與轉歸對先天性發(fā)育障礙如斜頸等年齡越小,治療效果越好;對損傷缺血引起者如缺血性肌攣縮等重在預防,一旦發(fā)生治療效果不滿意;對邪毒侵襲等引起者,如掌腱肌攣縮癥也常不能完全的到松解伸直,所以從總的來說筋攣一旦產生,治療效果不滿意,可能或多或少遺留有功能障礙。
123
本詞條內容貢獻者為:
沈洋 - 博士 - 北京中醫(yī)藥大學東直門醫(y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