版權(quán)歸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權(quán),請聯(lián)系我們

[科普中國]-樺木皮

科學(xué)百科
原創(chuàng)
科學(xué)百科為用戶提供權(quán)威科普內(nèi)容,打造知識科普陣地
收藏

樺木皮,中藥名。為樺木科植物白樺BetulaplatyphyllaSuk.的樹皮。具有清熱利濕,祛痰止咳,解毒之功效。用于咽痛喉痹,咳嗽氣喘,黃疸,腹瀉,痢疾,淋證,小便不利,乳癰,瘡毒,癢疹

入藥部位樹皮。

性味味苦,性平。

歸經(jīng)入肺、胃、大腸經(jīng)。

功效清熱利濕,祛痰止咳,解毒。

主治用于咽痛喉痹,咳嗽氣喘,黃疸,腹瀉,痢疾,淋證,小便不利,乳癰,瘡毒,癢疹。

相關(guān)配伍1、治慢性支氣管炎:樺樹皮30g。水煎,分2次服,每日1劑,10天為1療程,連服2個療程。個別患者有口干、惡心等副反應(yīng)。(《全國中草藥匯編》)

2、治急性腸炎:樺木皮9-12g,水煎服。也可將樺樹皮燒炭,研粉,每服1-1.5g,每日2-3次。(《全國中草藥匯編》)

用法用量內(nèi)服:煎湯,10-15g。外用:適量,研末或煅炭研末調(diào)敷。

使用注意脾胃虛弱者禁服。

炮制一、采集加工春、夏、秋季均可剝?nèi)淦?,以春、秋季采者為佳,切碎、曬干?/p>

二、炮制方法取原藥材,除去雜質(zhì),洗凈,潤透,切絲(大張者先縱切成條),干燥。

形態(tài)特征白樺,又名:粉樺、樺皮樹。喬木,高達(dá)25m。樹皮白色,剝裂;枝條暗灰色或暗褐色,無毛;小枝暗灰色,嫩枝紅褐色,光滑無毛。葉柄細(xì)瘦,長1-2.5cm;葉片卵狀三角形、三角形、菱狀三角形或卵狀菱形,長3-9cm,寬2-7.5cm,先端漸尖,有時呈短尾尖,基部截形至楔形,有時微心形或近圓形,邊緣有重齒,上面疏生毛和腺點,下面無毛,密生腺點,側(cè)脈5-7對。果序單生,圓柱形或長圓柱形,下垂,長2-5cm;序梗細(xì),長1-2.5cm,密生短柔毛,有時有腺點;果苞長5-7mm,外面密生短柔毛,中裂片三角卵形,頂端漸尖或鈍,側(cè)裂片卵形或近圓形。小堅果狹長圓形或卵形,長1.5-3mm,寬1-1.5mm,膜質(zhì)翅較果長1/3,與果近等寬?;ㄆ?-6月,果熟期8-9月。

生長環(huán)境生于海拔400-4100m的山地林中,是闊葉林和針闊葉混交林常見樹種,常成群落生長。分布于東北、華北及陜西、寧夏、甘肅、青海、河南、四川、云南、西藏等地。江蘇有栽培。

藥材鑒別一、藥材性狀呈大張的反卷筒狀,卷筒的外表面(即皮的內(nèi)表面)淡黃棕色,有深色橫條紋。卷筒的內(nèi)表面(即皮的外表面)灰白色而微帶紅色,上有疙瘩樣的枝痕,黑棕色。質(zhì)柔韌,折斷面略平坦,可成層的片狀剝落。氣微弱而香;味苦。

二、飲片性狀本品為絲狀,外表面灰白色微紅,上有黑棕色疙瘩樣的枝痕;內(nèi)表面淡黃棕色,有深色橫條紋。質(zhì)柔韌,折斷面略平坦,可成層的片狀剝離。氣微香,味苦。

藥理作用1、祛痰、止咳與平喘作用。

2、抗菌作用。

3、毒性。

現(xiàn)代臨床應(yīng)用1、治療多種炎癥。

2、治療慢性支氣管炎。

相關(guān)論述論樺木皮散風(fēng)、利濕、清熱解毒之功。(1)繆希雍:“五疸皆濕熱蘊于陽明所致,(樺樹皮)苦平能除濕熱,故主諸疸也。藏器以之治傷寒時行熱毒瘡,宗奭以之治肺風(fēng)毒,皆取其苦涼能散風(fēng)邪、熱毒之義耳。”(《本草經(jīng)疏》)(2)倪朱謨:“樺木皮,散風(fēng)熱,解癰毒,消五疸,清時行豌豆瘡之藥也??苁显疲嗪平?,能散郁熱風(fēng)毒;輕浮柔軟,能消乳毒癰瘍。但寒淡清脆之物,如脾胃冷弱,易于作泄者,勿多服久服?!保ā侗静輩R言》)

附注本屬植物垂枝樺Betulapendula Roth.其皮亦作樺木皮入藥。分布于新疆北部地區(qū)。

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