概述
病證名。1出《肘后方》卷五。指核生于肉中,形如豆或梅李,推之可動,患處疼痛,發(fā)熱惡寒的病證。多因風熱毒邪搏于血氣、復(fù)為風寒乘襲所致。宜內(nèi)服五香連翹飲(《肘后方》:木香、沉香、雞舌香、麝香、熏陸、射干、紫葛、升麻、獨活、寄生、炙甘草、連翹、大黃、淡竹瀝)煎服。2見《外科全生集》。指痰核之形大者。
《外科證治全生·治法》曰:“大者,名惡核;小者,名痰核。與石疽初起相同。然其寒凝甚結(jié),毒根最深,卻不易潰。”
惡核指因氣機郁結(jié),或精氣虧虛,溫毒內(nèi)伏,瘀痰凝滯所致。以肢體出現(xiàn)無痛性瘰疬腫塊,脅下腫塊,或有發(fā)熱等為主要表現(xiàn)的癌病類疾病。
本病相當于西醫(yī)學(xué)所說的惡性組織細胞病。預(yù)后不良,多在1年內(nèi)死亡。
臨床表現(xiàn)1、可發(fā)生于不同年齡,多見于青壯年,男性多于女性。
2、起病急驟,臨床表現(xiàn)多種多樣,但以發(fā)熱,汗多,極度虛弱,面色蒼白,消瘦為常見癥狀。
3、肝脾呈進行性腫大,可有瘰疬、瘀斑、胸腹水,偶見黃疸。
4、血象顯示全血細胞減少,尤其是白細胞減少最為顯著;有時血濃縮法可找到異常組織細胞。骨髓象多數(shù)增生或顯著增生,紅、粒及巨核細胞減少,組織細胞增多,找到異常組織細胞、多核巨細胞有助于診斷。往往也伴隨淋巴樣、單核樣及吞噬樣型組織細胞增多。
5、淋巴結(jié)、肝、脾活檢有助于診斷。
診斷1、髓勞:雖有全血細胞減少,但脾臟不大,骨髓象增生低下可與惡核鑒別。
2、流注:于肌肉深部觸及漫腫的腫塊,周圍血白細胞及粒細胞增高而非減少,無肝脾進行性腫大等癥。
治療1、邪毒(熾熱)證:高熱不退,煩躁不安,口渴引飲,汗多,脾臟腫大,大便秘結(jié),小便短黃,舌紅苔黃,脈滑數(shù)。清熱解毒。
2、痰瘀化熱證:發(fā)熱,夜暮尤甚,胸脅滿悶,脅下痞塊,或見瘰疬,舌暗紅有瘀點,苔黃膩,脈弦滑。清熱祛痰化瘀。
3、熱毒傷陰證:高熱持久不退,煩躁不安,口渴引飲,少汗或無汗,小便短赤,大便秘結(jié),面赤唇焦,舌紅少津,苔黃燥,脈細數(shù)。清熱解毒、滋陰生津。
4、氣陰虧虛證:低熱不退,神疲乏力,氣短懶言,咽干口燥,顴紅,尿少便結(jié),舌體瘦小而紅,少苔,脈弱而數(shù)。益氣養(yǎng)陰、軟堅散結(jié)。
治療藥物方劑名稱:貼惡核散
藥物組成:赤小豆半兩,豬牙皂角半兩,消石半兩,黃柏半兩,木鱉子半兩。
處方來源:《普濟方》卷二七七。
方劑主治:惡核腫。
制備方法:上為末。
用法用量:雞子清調(diào)涂。氣體壯實者,仍服涼膈散或四順清涼飲之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