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裸鰓目(Nudibranchia)海生腹足類(gastropod)軟體動物。羽狀鰓裸露,有兩對觸角,無殼。食海綿、??蜕汉?。通常顏色鮮艷。有的海蛞蝓留下食物的刺胞用來防衛(wèi)。2
物種學史“大西洋海神”首次見于1777年歐洲學者發(fā)表的文章。之所以將這種海蛞蝓稱做“海神”,是因為它的外型如同希臘神話中的海神格勞科斯(Glaucus)一般。希臘神話中,海神Glaucus因為吃了神奇的草而得到永生,但雙手卻長了魚鰭、雙腿成了尾巴。
形態(tài)特征大西洋海神海蛞僅僅只有3厘米長,它們的貝殼已經(jīng)退化為內(nèi)殼。背面有透明的薄薄的殼皮,殼皮一般呈白色,有珍珠光澤。它們的胃部有氣囊。照片中藍黑白相間的這一側(cè),事實上是它的腹部,其背部通常朝下,為銀灰色。氣囊的位置,造成了這種上下顛倒的浮游方式。而這種上側(cè)(腹部)藍白相間(深色)、下側(cè)(背部)銀灰色(淺色)的保護色,有助于它們躲避來自上方和下方的捕食者。此外,上側(cè)的藍色被認為有反射有害的紫外線的功效。
大西洋海神海蛞是雌雄同體的生物,海底棲息,體裸露,雌雄兩個生殖孔間有卵精溝相連。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上表面生有露腮(像手一樣的那個),數(shù)量可多達84個。其僧帽水母等食物中含有刺細胞,它們會將這種刺細胞儲存在露腮中。1因此,手抓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會感到刺痛(所以見著了不要用手拿),跟被僧帽水母蟄了時感覺一樣。
棲息環(huán)境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分布相當廣泛,主要生活在熱帶及泛熱帶遠海海域。由于其隨洋流及海風浮動,偶爾會被沖上海灘。
大西洋海神海蛞蝓喜歡海流緩慢,風浪不大的生活環(huán)境,依靠它兩側(cè)葉片和軀體伸縮,可短距離移動刮食長在灘涂上的底棲硅藻。
生活習性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主要捕食僧帽水母、帆水母、銀幣水母、紫螺等體型較大的海洋生物,偶爾也會同類相食。它的食欲與環(huán)境的水溫有直接關系,當水溫在16~21℃的時候和吃貨沒啥區(qū)別,說白了,就是大吃特吃。當水溫低于13℃或高于24℃時,則停止進食。
遇到風大流急的不利條件時,它則匍匐在底部的海藻或礁石之間,以躲避災難,有時實在無處隱藏時,就縮成一團,暫時隨波逐流。
分布范圍大西洋海神海蛞蝓主要分布于泛熱帶海域。具體包括東非和南非南海岸,歐洲東海岸,秘魯、澳大利亞、印度和莫桑比克周邊海域。
繁殖方式大西洋海神海蛞蝓沒有性別,雌雄同體,交配時腹側(cè)相貼,交配后兩只海蛞蝓均會產(chǎn)卵。其繁殖能力強,大多數(shù)在秋天繁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