簡述
全長270—287毫米。上體藍灰色,各羽綴黑褐色縱紋;下體淡黃白色,微沾棕色,胸腹部具棕褐色羽干紋;覆腿羽暗棕黃色。雌鳥,上體暗褐色,各羽綴棕色橫斑;下體淡灰白色,胸腹部具棕褐色縱紋;覆腿羽灰白色。第2枚初級飛羽與第3枚幾乎等長,第2枚內翈有切刻。棲于山區(qū)河谷、平原曠野及草原灌叢地帶。以昆蟲、鼠類為食。分布于新疆、東北(繁殖鳥);在西藏及長江以南越冬;遷徙時幾乎遍布全國。1
形態(tài)特征體小(30厘米)而結構緊湊的隼。無髭紋。雄鳥頭頂及上體藍灰,略帶黑色縱紋;尾藍灰,具黑色次端斑,端白;下體黃褐并多具黑色縱紋,頸背棕色;眉紋白。雌鳥及亞成鳥上體灰褐,腰灰,眉紋及喉白色,下體偏白而胸及腹部多深褐色斑紋,尾具近白色橫斑。飛行側影如微縮的游隼。亞種pallidus較其他亞種色淺。
虹膜-褐色;嘴-灰色,蠟膜黃色;腳-黃色。2
叫聲告警時發(fā)出一連串快速上升的尖厲刺耳叫聲。幼鳥乞食聲為yeee-yeee。
分布狀況不常見季候鳥。亞種lymani繁殖于天山,越冬于新疆西部的喀什地區(qū)。insignis及pacificus經華北及華東。insignis越冬于長江以南及青海東部;pacificus在中國東南部越冬;pallidus見于西藏南部越冬。
習性棲于酸沼地及開闊草地。飛掠地面捕捉小型鳥類。